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41.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生成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在6~7月,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在5°N~15°N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上空,并逐渐东伸;到了8~9月,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向北移动、并向东扩展,一般位于10°N~20°N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中部上空,有的年份可东伸到西北太平洋东侧,强度加强;到了10~11月,季风槽迅速减弱,并成为涡旋,强对流活动区也向南移和向西收缩。同时,研究还表明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在季风槽强的年份,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可以从南海经西北太平洋西侧和中部东伸到西北太平洋的东侧上空;而在季风槽弱的年份,季风槽和强对流活动区主要位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侧和中部上空,季风槽强度的年际变化对它的季节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了随着季风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西北太平洋TCs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因子分布也发生很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42.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相似文献   
443.
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外强迫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NCAR、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er)Had ISST以及NOAA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海温、海冰及雪盖异常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跃变的外部强迫作用,同时也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与20世纪80年代EAWM年代际跃变特征和成因的一些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EAWM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国一致偏冷型,同时中国近海的海温也偏低;该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动力过程,而海温和海冰的作用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末EAWM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东亚北方气温显著偏冷而南方偏暖的南北反相变化分布;EAWM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大西洋海温和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共同影响。北大西洋显著的异常暖海温,激发一个向下游传播的波列,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加强,EAWM加强,从而导致我国北方气温下降;同时,秋冬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和秋季欧亚雪盖偏多对东亚冬季风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会导致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有异常的辐合和对流增强,引起大气环流的Gill型响应,对流西侧的异常气旋在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南部地区温度偏高。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东亚温度呈现南暖北冷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44.
自组织网络与广义回归网络耦合的副热带高压指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时延相关性,从1995~ 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提取了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变化活动的特征指标及其对应的超前三候的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面积和脊线指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自组织网络与径向基函数网络串级耦合的副高指数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用自组织网络对各指标样本按其自身相似原则进行无监督分类,随后用广义回归网络分别对分类出的各指数样本子集进行有监督的训练建模和预测.模型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副高指数的预测结果与其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9,明显优于单一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45.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446.
El Nio or La Nia manifest in December over the Pacific and will serve as an index for the forecasting of subsequent Indian summer monsoon,which occurs from June to mid-September.In the present article,an attempt is made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latent heat flux (LHF) over the north Indian Ocean during strong El Nio and strong La Nia and relate it with Indian monsoon rainfall.During strong El Nio the LHF intensity is higher and associated with higher wind speed and lower cloud amount.During El Nio all India rainfall is having an inverse relation with LHF.Seasonal rainfall is higher in YY+1 (subsequent year) than YY (year of occurrence).However there is a lag in rainfall during El Nio YY+1 from June to Ju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onthly rainfall.  相似文献   
447.
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规律比较复杂,降水的多寡与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密切相关,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夏季降水的特征、降水与季风的关系以及影响因子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8.
Quantitative mineralogical analysis of bulk samples and single particles was carried out on three loess sections of different local climate setting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single-particle petrography of loess and paleosols are relatively uniform over the CLP. However, in detail, there are mineralogical changes related to eolian proces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Particle-size sorting eastward from western sources led to an eastward increase of the total phyllosilicate contents enriched in fine illitic clay minerals. After deposition, detrital minerals susceptible to chemical weathering were sequentially altered in a progressive fashion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order of calcite, dolomite, biotite, illite, chlorite, amphibole, and plagioclase. The weathering of biotite, chlorite, and illit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xpandable phyllosilicate contents. The sequential weathering of the minerals is reflected chemically in the decrease of Na and Mg and the increase of iron oxidation. Mineralogy of the Chinese loess at individual sites reflects the effects of size fractionation during eolian transportation and progressive sequential weathering along the climatic gradient, and it is essential to consider both effects when using mineralogical and dependent chemical data in the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P.  相似文献   
449.
通过对河南西部栾川县老母洞LM-1石笋U/Th年龄和205个氧同位素的分析,初步建立起黄土高原东南缘豫西地区倒数第三次冰期(氧同位素MIS8-MIS9阶段)千年尺度的亚洲季风演化特征.LM-1石笋δ18O记录最轻为- 11.38‰.,最重为-6.99‰,振幅达4.37‰,平均值为-9.07‰,说明LM-1石笋敏感地记录...  相似文献   
450.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平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 Nino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