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95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年来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广泛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经历了从小范围的传统测量阶段到大范围的模型估算阶段的重要转变,并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其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大大拓宽,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以及对气候变化(如温度、降水、CO2浓度等)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82.
霍娟 《大气科学》2018,42(5):1013-1022
本文运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雷达探测数据和AQUA卫星搭载的辐射光谱仪探测数据,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地理位置位于(15°~45°N,145°~165°E)区域内(远海)发生的云场数据开展分析,研究云的物理结构特征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的相互关系。不同光谱波段对云物理结构变化的响应情况各有不同,首先从MODIS光谱仪22个云相关光谱波段中分析并选择出与云物理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光谱组合(包含13个波段),而后开展了这些光谱波段的云辐射特性与云物理结构特征的相互变化关系研究。统计分析表明,在外部大气、地表条件以及太阳入射辐射变化不大情况下,云的结构变化与其光谱辐射变化之间总体存在单调相关关系,物理结构变化不大的云廓线之间其光谱辐射的变化也小,反之也成立,即光谱辐射变化小的云廓线之间物理结构变化也小。从而,对于某些内部物理结构特征未知的云,利用与其光谱辐射特性相近的云结构数据可实现自身垂直结构信息的重建。基于光谱辐射相近则云物理结构很可能相近的特点,本文对未知云场的物理结构重建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谱相近原则匹配物理结构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云物理结构的构建,为利用被动遥感数据推测云物理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玉米冠层反射率及净辐射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4~1996年3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根据玉米生长状况及其冠层特征,选取包括植株高度、平均叶面积密度、农田覆被率等植物特征量组成的植物参数——综合植被系数来描述玉米冠层状况,并以此为因子来估算玉米冠层的反射率和净辐射,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利用NOAA极轨气象卫星的AVHRR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干、湿两季在无云情况下的下垫面短波反射率、植被指数、下垫面温度和射出长波辐射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较详细地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垫面状况。  相似文献   
85.
张喆  许力生  杜海林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1):4279-4289
2018年8月19日,在斐济东部海域563 km深处发生了一次MW8.2地震.我们首先挑选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131个宽频带台站构成台阵,选用垂直分量0.5~2 Hz的高频信号,利用广义台阵反投影技术对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成像,然后基于破裂速度对地震的辐射效率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总体上呈单侧破裂,破裂方位在3.0°左右,破裂总长度约51 km,持续时间22 s,平均破裂速度为2.5 km·s-1.但能量释放有2次高峰,形成两次子事件.第一次为前10 s,峰值在7 s左右,破裂速度为2.9 km·s-1,辐射效率为45%.第二次为10~22 s,峰值在15 s左右,破裂速度为1.6 km·s-1,辐射效率为26%.结合震源位置、震源机制、破裂速度以及辐射效率,我们认为这次地震是由于俯冲板块前缘受到下部地幔物质上浮阻力引起的剪切失稳所致,起初板块内部的脆性破裂表现突出,致使辐射效率较高,后来震源处高温高压下的熔融耗散特征逐渐凸现,致使辐射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86.
http://dx.doi.org/10.1016/j.gsf.2016.09.005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 propose the nuclear geyser model to elucidate an optimal site to bear the first life.Our model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previously proposed models have encountered.Nuclear geyser is a geyser driven by a natural nuclear reactor,which was likely common in the Hadean Earth,because of a much higher abundance of ~(235)U as nuclear fuel.The nuclear geyser supplies the following:(1)high-density ionizing radiation to promote chemical chain reactions that even tar can be used for intermediate material to restart chemical reactions,(2)a system to maintain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 and energy,which includes cycl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warm/cool,dry/wet,etc.)to enable to produce complex organic compounds,(3)a lower temperature than 100℃ as not to break down 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4)a locally reductive environment depending on rock types exposed along the geyser wall,and(5)a container to confine and accumulate volatile chemicals.These five factors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hat the birth place of life must satisfy.Only the nuclear geyser can meet all five,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birth sites,such as tidal flat,submarine hydrothermal vent,and outer space.The nuclear reactor and associated geyser,which maintain the circulations of material and energy with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re regarded as the nuclear geyser system that enables numerous kinds of chemical reactions to synthesize complex organic compounds,and where the most primitive metabolism could be generated.  相似文献   
87.
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88.
A simplified discrete system in the form of a simple oscillator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structure founded through footings or piles on compliant ground, under harmonic excitation. Exact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fundamental natural peri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amping coefficients of the above system are derived, as function of geometry and the frequency-dependent foundation impedances. In an effort to quantify the coupling between swaying and rocking oscillations in embedded foundations such as piles, the reference system is translated from the footing–soil interface to the depth where the resultant soil reaction is applied, to ensure a diagonal impedance matrix. The resulting eccentricity is a measure of the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oscillation modes. The amounts of radiation damping generated from a single pile and a surface footing are evaluat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amping of a structure on a surface footing and a pile, the notion of static and geometric equivalence is introduced. It is shown that a pile may gene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radiation damping than an equivalent footing, thus acting as an elementary protective system against seismic action.  相似文献   
89.
以较为精确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式为基础,研制出晴天地表总辐射和净辐射瞬时值的计算方案。与以往的经验计算方法不同,该方案将辐射传输带模式的思路引入地面太阳辐射计算,并尽可能将大气中吸收和散射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进去,从而使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普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了Kokhanovsky等人提出的大气气溶胶反射率和透过率参数化方案,使得气溶胶对地面总辐射和净辐射的影响得到较好的处理。采用的自变量都是数值预报模式或卫星观测能提供的气象要素,因此该方案即可用于数值预报模式或陆面过程模式计算地表辐射平衡,又可以利用卫星观测或再分析资料估算地面太阳能资源分布。利用美国能源部三个大气辐射观测站点2005年全年的观测资料及欧洲宇航局提供的卫星反演气溶胶资料对计算方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十分精确,所有点的平均相对误差都小于6%,误差的均方差都小于0.3 W•m-2。  相似文献   
90.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21世纪初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道路、河流、居民点等因子对沼泽湿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C)的变化范围为92.2~675 g/(m2·a),平均值为374.2 g/(m2·a).沼泽湿地生产力主要受三江平原综合水热条件控制,其与气温和降水显著复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49(n=6,p<0.05).低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北部地区,高生产力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河流在0~8 km的范围内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产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居民点扩建,道路修筑等人类活动影响沼泽湿地分布,并导致沼泽湿地生产力下降,其有效影响范围分别是0~6 km区域和0~8 km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