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80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确保减碳的首要任务是定量测度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量影响因素及其大小。为分析北京市1997-2007年的碳排放增量,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2007年北京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业,而碳减排的却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92.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评析当前美国最主要的两类碳排放交易体系--自愿减排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得到,自愿减排终因需求不足而难以维系,只有建立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才能进行持续的碳交易,完成减碳目标。借鉴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经验,建议中国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省份或行业试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初期排放配额的分配以免费发放为主,拍卖为辅,并严格控制碳抵消的数量和范围等,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拍卖方式。  相似文献   
93.
氮循环中的能量产生过程构成与全球碳循环间的重要关联。例如,氮投入土壤,一开始导致CO2排放降低。这一众所周知的效应被理解为土壤呼吸作用受到阻碍或延缓。然而,当把冗余考虑在内便知,氮投入并不使最初得到的CO2最低排放量保持不变,而是逐渐导致排放增加。土壤中硝化作用对CO2消耗过程的特异性抑制,加上铵冗余投入或乙炔作用,往往导致额外的CO2排放量。这种总自养性呼吸(GHR)与CO2净排放(NHR)之间的差就是土壤内CO2汇。土壤呼吸作用单纯由NHR产生的CO2排放量(通常情况)来决定会导致对土壤系统的曲解,特别是在氮沉降量高的地区。因此,必须重新考虑温暖区域土壤呼吸作用的"适应环境"问题。可能也需要质疑氮投入带来的"呼吸抑制"概念。无视这些过程,包括上述氮驱动下的土壤内CO2汇过程,也许会有碍于采取足够的措施来对抗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4.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 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系统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既涉及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碳效应、交互关系、碳减排的经济损失等基础分析,又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国际碳流动等应用领域.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情景分析、模型模拟、投入产出和碳足迹等定量方法,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研究内容呈现多层次性,理论不断深化,方法趋于多类型综合化,视角逐步向微观层面转向.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区域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模式和框架;扩展研究尺度,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96.
基于各附件I缔约方2011年提交的年度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森林管理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汇数据,以及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数据,分析了森林管理活动在第一承诺期履约中的贡献,以及按各方提交的基准线,预计森林管理活动在未来承诺期履约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最初两年(2008—2009年),附件I缔约方可从合格的森林管理活动中获得年均2.46亿t CO2当量(CO2-eq)的信用额,相当于相应缔约方基准年(1990年)源排放的2.3%,对减限排目标的贡献率达53%,不合理的规则使一些缔约方在履约中可过度地利用森林管理的汇清除。各附件I缔约方提交的2013—2020年森林管理活动的基准线(约2.52亿t CO2-eq/a的净汇清除)远低于目前和过去的水平,使其可从中获得的用于抵消减排目标的信用额约为第一承诺期的4倍,对未来承诺期履约的贡献率将更大,一些缔约方提交的减排目标中的大部分可通过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来抵消。因此,本文建议在未来的谈判中,要严格控制可用的森林管理活动的信用额,避免森林管理活动被滥用。  相似文献   
97.
Soil eros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global carbon sink since eroded organic matter is replaced at source and eroded material is readily buried. However, this argument has relied on poor estimates of the total fate of in‐transit particulates and could erroneously imply soil erosion could be encouraged to generate carbon stores. These previous estimates have not considered that organic matter can also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as a range of greenhouse gases, not only carbon dioxide (CO2), but also the more powerful greenhouse gases methane (CH4) and nitrous oxide (N2O). As soil carbon lost by erosion is only replaced by uptake of CO2, this could represent a considerable imbalance in greenhouse gas warming potential, even if it is not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overall carbon flux. This work therefore considers the flux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through UK rivers with respect to both carbon fluxe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are dominated by CO2, there are also considerable fluxes of CH4 and N2O.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erosion is a ne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median emission factors of 5.5, 4.4 and 0.3 tonnes CO2eq/yr for one tonne of fluvial carbon, gross carbon erosion and gross soil erosion,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gross soil erosion would therefore only be a net sink of both carbon and greenhouse gases if all the following criteria are met: the gross soil erosion rate were very low (<91 tonnes/km2/yr); the eroded carbon were completely replaced by new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f less than half of the gross erosion made it into the stream network. By establishing the emission factor for soil erosion, it becomes possible to properly account for the benefits of good soil management in minimizing losses of greenhouse gases to the atmosphere as a by‐product of soil eros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
中小城市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分异——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开封市居民家庭生活用能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标准差椭圆(SDE)方法,探索城市居住区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存在以热点区为主的空间正相关特性,碳排放高值集聚发生在城市新建开发区和建成区向外扩张较快区域,以2000年以后新建高档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为主,低值集聚区则发生在建成时间长、后续开发力度小的区域,以老商品房小区和胡同社区为主;② 开封市家庭电力消耗碳排放占生活用能总碳排放的67%,但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格局由供暖碳排放决定,且人均供暖碳排放空间格局又由集中供暖碳排放空间格局决定,故降低集中供暖能耗、缩小居民供暖用能差异成为居民生活用能碳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③ 家庭经济状况、集中供暖设施分布和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9.
定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降低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以人均GDP表示)、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拟合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467%、(0.242+0.024 lnA)%、0.313%和0.151%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江苏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人口、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并保持高技术增长率时,有利于控制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2020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值为202.81 MtC。  相似文献   
100.
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emission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total conversion of marshlands (TMC), marshlands conversion to paddy fields (MCPFs) and marshlands conversion to uplands (MCULs),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warming mitigation (CGWM) of paddy fields versus uplands converted from marshlands in the Sanjiang Plain (excluding the Muling‐Xingkai Plain on south of Wanda Mounta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MCPFs and MCULs was 504.23 × 103 ha between 1982 and 2005. The CGWM per unit area was 45.53 t CO2eq/ha for MCPFs and that was 23.95 t CO2eq/ha for MCULs, with an obvious 47.40% reduction. The MCPFs and MCULs ecosystems acted as the carbon sink all of the year. As far as CGWM per unit area is concerned, MCPFs mitigat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was greater than MCULs. And it was effectiv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plands transformed into paddy fields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regard to marshlands protection and croplands (including paddy fields and uplands) recla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