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43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36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low-frequenc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n the atmosphere by examining systematically the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the tropical ISO in terms of focusing on five large-scale low-frequency rainfall regimes in summer over southern China.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a close linkage between the five rainfall regimes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the tropical ISO. The moist ISO signals, which influence the low-frequency rainfall ev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outhern China, mainly propagate northwestward from the tropical ocean to the southeast of China. The southeast China rainfall regime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oist ISO signals propagating northwestward from the equatorial mid-western Pacific Ocean. For both the Yangtze River regime and South of Yangtze River regime, the moist ISO signal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ow an evident northward propagation towards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then propagate westward. It is further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low-latitude ISO signals and the southward propagation of high-latitude ISO signals can also make a clear influence on the low-frequency rainfall in southern China. For the Southern China regime, the moist ISO signals show a significant northward propag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Moreover, for the rainless regime, southern China is under dry ISO signals’ control, and the latter shows no clear propagation to southern China. This study may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extended-range forecasting of summer rainfall in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2.
利用“慧眼”(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 Insight-HXMT)卫星在2017年9月对黑洞候选体MAXI J1535-571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源在爆发期内的时变现象.当源处于不同的爆发谱态时,功率密度谱的谱型存在明显差异.在硬中间态,有明显的限带噪声(band-limited noise)成分和QPO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频限带噪声的特征频率随能量的变化呈现正相关,即软能段光子的特征频率小于硬能段光子的特征频率. 0.1–0.5 Hz频率区间的限带噪声RMS (Root Mean Square)谱在硬中间态和软中间态均出现峰值,且在高能端存在差异,可能是主导噪声RMS的能谱成分占比不同.当谱态由硬中间态过渡到软中间态时, C型QPO的RMS谱保持相似趋势,但限带噪声RMS谱存在谱态依赖现象,暗示着噪声和QPO有不同的起源机制.  相似文献   
163.
与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的赤道波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重点研究与热带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联的赤道波的识别。考虑到赤道波的本质为截获在赤道地区的一般的气候平衡场附近的线性动力过程的固有模态,首先从原理上阐明了POPs分析技术对于分离各类赤道波动的有效性,以后利用这种分析方法对日本静止气象卫星所观测到的黑体红外辐射温度资料进行了POPs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中,对应于40d振荡的模态基本表现为Kelvin波的结构;对应于10d左右的模态,亦为Kelvin波,而在2d尺度上,则分别存在经向模态序号n=1和n=2的西进和东进惯性重力波。分析中还发现了西进的混合Rossby重力波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4.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凡  吴德星 《海洋与湖沼》1999,30(3):333-341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被推断为第二斜压模态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带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结果表明,以110°W测站为例,20d振荡流速构方根为21.8cm/s(纬向)和22.1cm/s(经向);单一流速振幅的特征值为30-50cm/s,最大振幅可达70cm/s;u季节变化的均方根小于17cm/s,v无明显季节变化。年平均流速通常小于5cm/s。以上各统计量表明,20d周期波动引起的v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流速变化中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5.
应用含有非绝热因子的正压模式方程组,着重分析了对流凝结加热、蒸发-风反馈和CISK机制等非绝热因子对低纬Rossby波和Kelvin波的影响。既获得了圆频率的表达式,又分析了波的周期与稳定性。结果表明:非绝热因子的存在不但扩大了绝热波的周期,而且改变了波的稳定性。因此,可以认为:所谓季节内振荡(30—60天的周期振荡)等低频振荡实际上是一类非绝热波,这类非绝热波是引起中长期天气变化及短期气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6.
肖子牛  温敏 《大气科学》1999,23(2):177-183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受南亚季风影响,其5月降雨量的多寡基本表征了这一地区雨季开始的早晚,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TBB(黑体辐射温度)资料及云南地区的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5月降雨量与前期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强弱与次年5月云南地区的降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当冬季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较强时,次年云南地区5月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反之,则偏少。  相似文献   
167.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三年卫星高度计(TOPEX/POSEIDON)资料和涡分辨率的海洋环流(POP)模式模拟计算的海平面高度资料,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的方法,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准30d 周期的振荡集中出现在东太平洋(160°W 以东)赤道两侧,分别以5°S和5°N 为中心的纬向带状域中;准90d 振荡出现在分别以20°S和20°N为中心的南北二个纬向带状域中,北太平洋西部振荡最明显;准60d 振荡集中出现在分别以10°N和10°S为中心的带状海域中,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更明显,但比准90d 振荡信号弱;从TOPEX资料分析还发现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70°W~120°W),准60d 振荡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8.
A semi-implicit semi-spectral hydrodynamic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racer diffusion in homogeneous and stratified lakes. Impulsively applied spatially uniform wind is applied in the long direction of a rectangular basin with constant depth and Lake Constance. Tracer mass is released at various locations of the free surface and its spreading under the action of dijfusion and advection is studied. We show that for homogeneous basins the tracer quickly spreads over the entire water depth. Inertial waves can also be detected in the tracer concent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for stratified waters the tracer mass is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epilimnion with occasional penetration into the hypolimnion where large downwelling occurs. Here Kelvinand Poincar ''e-type wave dynamics is discernable in the tracer-concentratwn-time series, the former more conspicuously at nearshore, the latter at off-shore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69.
利用1966–2016年南川国家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及次季节变化和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川降水的年内分布差异大,降雨量峰值出现在6月,月降水强度最大在7月;南川的降水具有明显的次季节变化,且准双周变化信号(10–25天)大于低频季节内振荡(25–90天);南川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与年降雨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暴雨出现在3–11月,其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暴雨日为2.5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线性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总降水量在1966–1994年存在10–12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96–2016年主要存在13–15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在1976–1984年还存在2–4a的年际变化信号;南川的暴雨特征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大,但没有显著的升降趋势,说明南川暴雨的总体气候特征是比较平稳的。  相似文献   
170.
本文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能与恒星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