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3篇
  免费   717篇
  国内免费   757篇
测绘学   3500篇
大气科学   507篇
地球物理   802篇
地质学   1590篇
海洋学   792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692篇
自然地理   116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373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460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煤矿区沉降与遥感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晋城市煤矿区沉降研究为例,介绍了应用遥感图像调查与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煤矿区沉降研究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沉降区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的西北部,沉降区面积较大,沉降原因是大矿开采3#煤层,导致地面沉降,只有2处沉降由小煤矿开采9#煤层引起。经验证,具体位置虽有差异,但沉降区基本与实际吻合。依据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对煤矿区遥感综合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2.
对遥感影像中居民地提取的各种方法作了一般性的阐述,并在吸收这些算法优势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实现遥感影像中居民地目标的提取方法:先求取非最大值抑制后的梯度图,而后进行高斯模糊处理,以提高影像上居民地区域纹理特征一致性;通过增强大津法和形态学的方法全方位腐蚀与膨胀,完成面状地物居民地的提取;最后进行图象矢量化处理。论述方法的同时,展示和分析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3.
解决大数据量遥感影像传输和存储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高保真快速压缩。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小波变换产生子带频域之间的相似性,再利用分形方法对具有相似性的相邻高频子带进行编码,由高一级的子影像构造低一级的子影像,然后采用分形迭代解码和小坡变换的逆变换重建影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压缩比,在压缩时间上比传统的分形方法有明显的缩短,并且压缩后影像信息的损失量较少,影像恢复的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4.
在对松潘-阿坝地区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基于GIS对解译出的线性体进行特征分析,并与本区航磁、重力及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出的盆地南部和北部的分界线可能是一条基底断裂,断裂的存在对该地区的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一推断为在研究区内建立油气勘探区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5.
A quadtree-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procedure (HQ) is presented to map complex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t applies a hierarchical nested analysis of varia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ultiresolution wavelet approximation. The procedure leads to an optimal solution for determining mapping units based on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constraints on the arrangement and shape of the units. Linkages to geostatisiics are pointed out, but the HQ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does not require any homogeneity criteria. The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can be parameterized by either the number of required mapping units or the maximum within-unit variance, or it can provide a spectrum of significances of nested ANOVA. The detailed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and methodology is illustrated by a salt-affected grassland mapping study (Hortobágy, Hungary), where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sampled and predicted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using these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116.
张烨方  刘冰  冯真祯  朱彪 《气象科技》2021,49(6):953-959
为了研究福建省有效致灾雷电的分布情况,基于福建省2004—2012年闪电定位数据及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福建省L17级谷歌遥感影像瓦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遥感影像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人员活动的属性进行建模、训练和预测,得到福建省人员活动属性的格点产品,结合福建省历史雷电数据对有效致灾的雷电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设计的遥感影像+CNN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假设检验;②福建省有63.55%的格点为无人员活动区域;③平均有45.36%的闪电落在无人员活动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对其他致灾闪电进行预警是提高应急减灾服务效果的可行途径;④有效致灾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远大于常规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有效致灾雷电分布在表征雷电灾害上比常规雷电分布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7.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变化检测工作繁杂、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将语义分割的思想引入到遥感变化检测。基于残差结构特征较卷积层提取性能更优和特征金字塔网络多尺度预测的特点,将残差结构和特征金字塔网络融合到Unet模型中,建立FPN Res-Unet模型。该模型以Unet为基础,引入ResNet18的残差结构作为编码路径特征提取层,在每次卷积后使用边界填充,使得输入图像和输出图像尺寸一致;在解码路径每级上采样过程中,拓展支路径将特征金字塔网络融合到模型的网络主干中,将残差结构、Unet及特征金字塔网络的优点相互融合,增强了Unet的特征提取,弥补了语义分割网络对小目标检测的欠缺;在获取深层语义信息的同时关注细节信息,提高建筑物变化检测精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所用数据集,准确率、召回率、F1 3种指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18.
黎夏  叶嘉安 《遥感学报》1997,1(4):282-289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增加,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可以定量地监测这种城市化的现象。但理,由一般的遥感动态监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往往夸大变化的程度,以及获得一些不合理的结论.该文提出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改善遥感动态监测的精度。将该方法应用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东莞市,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9.
“4D”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4D”(即数字地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线划地图)系列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耕地保护、防灾减灾救灾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0.
An assessment of the southern Betsimisaraka Suture (B.S.) of southeastern Madagascar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s a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Image processing of Landsat ETM+data and JERS-I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ry was integrated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o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field petrography. The southern B.S. divides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of Madagascar in two parts. The western part includes Proterozoic rocks whereas the eastern part is an Archean block, named the Masora block.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S. includes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recording strong deformation and has mineral deposits including chromite, nickel, and emerald, characteristic of oceanic material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a suture zone.Large-scale structural features indicate ductile deformation including three generations of folding (F1, F2, and F3) associated with dextral shearing. The first folding event (F1) shows a succession of folds with NE striking axial planes. The second folding event (F2) mainly has north–south striking axial planes and the last event (F3) is represented by mega folds that have ENE–WSW axial plane directions and have NNW and SSE contractional strain patterns. Closure of the Mozambique Ocean between two components of Gondwana sandwiched rocks of the B.S. and formed upright folds and shortening zones which produced N–S trending lineaments. Later dextral movements followed the contraction and formed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and N–S trending normal faults associated with dextral strike slip faults and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