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2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非地转强迫对Fitow(0114)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 0 114号台风Fitow从 2 0 0 1年 8月 31日 0 0时~ 9月 2日 0 0时 (UTC ,下同 )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M5对Fitow登陆过程中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模拟与实况比较一致。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暴雨的中尺度特征。正是维持少动的台风倒槽和嵌入其中的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而高、低空中尺度散度场的配置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华南台风暴雨区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 ,都存在很强的非地转作用 ,非地转涡度项对散度倾向项是重要的强迫因素 ;但非地转作用的实现与中高纬度地区有本质的区别 ,在低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 ;而高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反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反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非地转作用是暴雨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发展的触发机制。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用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来判断暴雨落区要比用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SSM/I微波遥感图像分析海上台风的螺旋云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游然  许健民  张文建 《气象学报》2002,60(4):477-485
文中介绍了美国国防气象卫星专用微波成像仪 (SSM /I)上各通道的特性 ,分析了大气中各种粒子 (尤其是云滴和降水滴 )对各通道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通过对SSM /I图像上台风单通道剖面、双通道散点图的分析 ,揭示了台风在微波图像上表现形式的内在物理原因。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降水指数 ,方法是 :将 85 .5GHz的吸收段对称拉伸到散射段的延长线上 ,然后求归一化后的 19.35 ,37.0GHz和经拉伸处理的 85 .5GHz图像 3者的平均值。 3个通道合成降水指数克服了 37.0GHz对大雨滴不敏感 ,和 85 .5GHz对中等大小雨滴不敏感的缺点 ,比原始单通道微波图像更清楚地显示了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  相似文献   
13.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Ⅱ: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 ,讨论了Winnie(1997)台风在登陆后变性阶段和重新加强阶段的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在结构上 ,变性阶段主要完成了从基本对称的垂直分布到斜压非对称分布的转换。在变性阶段的初期 ,热力和动力以及环流结构上都还留有一些热带气旋的影子 ,但是在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也反映了台风登陆后由于下垫面的变化 ,使来自海面的暖湿水汽输送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导致热力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到变性阶段的后期 ,无论从环流结构还是动力结构上 ,都形成了和冷暖锋相对应的倾斜分布特征 ,并且和冷空气对应的锋区在低层侵入到气旋中心 ,使热带气旋经过变性阶段最终演变为锋面气旋。在重新发展阶段 ,通过与西风带低槽的结合 ,变性后的气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来自附近洋面的高暖湿能量的输送 ,也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变性后的气旋进一步加强为成熟的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14.
台风活动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一个浅水模式,实施了6组时间积分为4-5个模式日的试验,研究了台风对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压中心位置西移,强度增加。据此讨论了台风活动和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之间统计联系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浅水波正压环境流场切应变率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得到的结果是:在环境流场切应变率空间不均匀条件下,正切应变率引起的台风偏差路径比负切应变率引起的偏差路径要长,特别在正切应变率的区域,正切应变率要比相对涡度梯度对台风移动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次台风暴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1994年7月12~13日一次登陆台风造成的华北暴雨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9406号台风登陆后,台风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间形成的偏东南风低空急流,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它是触发这次台风暴雨的关键系统。Q矢量诊断表明,Q矢量辐合区与暴雨位置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7.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经过串行优化及程序并行, 成功地实现了在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上的并行运算, 并可满足业务时效要求。基于并行程序及神威机计算平台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于2002年6月30日投入实时运行, 其初估场与侧边界条件从T106L19模式产品升级为T213L31模式产品 (称为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 原串行系统称为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通过对2002年夏秋季台风路径的检验, 总体来看, 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48 h内的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小于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路径预报误差。对西行及西北行登陆的台风, 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48 h预报好于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对于转向台风而言, 转向后的预报, 基于T213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要好于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的预报, 有效地减小了基于T106台风预报系统对转向台风路径预报的系统性误差:即台风转向后预报路径较实况路径偏西。  相似文献   
18.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杨扬  岳智慧郑文 《水文》2005,25(5):40-42
2004年“云娜”台风的监视和预报工作中,在应用常规天气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热带气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过去对台风与台风暴雨分析预报研究成果的运用。在台风登陆前、登陆过程中和登陆后三个不同阶段中,应用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向防台风指挥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防台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surface flux parameterizations on tropical cyclone(TC)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dvanced Research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ARW) modeling system with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s of Typhoon Morakot(2009).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to simulate Typhoon Morakot(2009) with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surface exchange coefficients for enthalpy(C_K) and momentum(C_D) transfers,including those from recent observational studies based on in situ aircraft data collected in Atlantic hurrican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are sensitive to C_K and C_D,but the simulated track is not.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the simulated storm intensity is foun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ratio of C_K/C_D than to C_K or C_D alone.The pressure-wind relationship is also found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exchange coefficients,consistent with recent numerical studies.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_D and C_K on TC structure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_D and C_K have a large impact on surface wind and flux distributions,boundary layer heights,the warm core,and precipitation.Compared to available observations,the experiment with observed C_D and C_K generally simulated better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than the other experiments,especially over the ocean.The reasons for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C_D and C_K setup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C dynamics and thermo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