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500篇
  国内免费   940篇
测绘学   820篇
大气科学   2095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本文通过对曲靖市711B数字化雷达冰雹云回波特征进行分析,总结2002年~2003年曲靖市防雹工作3年取得的经验,以期提高县级防雹指挥人员雷达回波分析能力和作业指挥能力,在防雹作业中科学的安排防雹炮弹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72.
冰雹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黔西南是典型的冰雹频繁发生的多灾地带,每年发生大小冰雹天气过程几十次,尤其是个别县的某些乡镇几乎在每一次的重大天气过程中都要遭受到冰雹的袭击,显示出冰雹天气发生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局地性。因此,用多普勒雷达的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可以提高临近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73.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7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闽东北地区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在生命史、回波高度、强度、尺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体对流云,其液态水总量也更大,自然降水条件和人工影响潜力都优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分析得到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天气形势分析,指出冷空气对对流发展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75.
Biodiversity loss,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ed freshwater consumption are som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Earth. Mountain ecosystems can reduce these threats by providing several positive influences, such as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water regulation, and carbon storage, amongst others. The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these environment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s. The genesis of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of the current upper montane vegetation remains unclear and seems to be quite variable depending on location. Some upper montane sites in the very extensive coastal Sea Mountain Range present considerable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other from only the Holocene. Our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ree soil profiles (two cores in grassland and one in forest) on the Caratuva Peak of the Serra do Ibitiraquire (a sub-range of Sea Mountain Range – Serra do Mar) in Southern Brazil. The δ13C isotopic analyses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horizons were conducted to detect whether C3 or C4 plants dominated the past communities. Complementarily, we performed a pollen analysis and 14C dating of the humin fraction to obtain the age of the studied horizons. Except for a short and probably drier period (between 6000 and 4500 cal yr BP), C3 plants, including ombrophilous grasses and trees, have dominated the highlands of the Caratuva Peak (Pico Caratuva), as well as the other uppermost summits of the Serra do Ibitiraquire, since around 9000 cal yr BP. The Caratuva region represents a landscape of high altitude grasslands (campos de altitude altomontanos or campos altomontanos) and upper montane rain/cloud forests with soils that most likely contain some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as has been reported in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Brazil for other sites. Howev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ied deposits (near the summit) are from the early to late Holocene, when somewhat wetter and warmer conditions (since around 9000 cal yr BP) enabled a stronger colonization of the ridge of Pico Caratuva by mainly C3 plants, especially grassland species.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even near the summit, the soil core from the forest site already presented the current physiognomy (or a shrubby/elfin or successional forest), indicating that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neighboring uppermost saddles and valleys were probably populated mainly by upper montane forest species.  相似文献   
76.
汪晓慧  吴晓培 《测绘通报》2019,(10):150-154,159
徕卡RTC360不仅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而且非常智能。可以实时跟踪计算两个连续站点间的相对位置,点云实时预拼接。后期搭配Register360智能拼接软件,点云智能拼接处理,无需人工干预,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77.
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在高精度城市测绘、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建筑物的几何形态多变,重建算法普遍存在计算速率慢、拟合精度低和模型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单体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加权约束的单体建筑物点云表面重建算法,在表面初始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对结构拟合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正则集的单体建筑物表面重建算法,实现建筑物拟合过程中的加权拟合误差、近邻结构平滑的同步优化。针对多类建筑物三维点云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建筑物重建策略,本文的加权约束方法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点云数据设计自适应权重,并选择模型拟合中最优的权重函数,在高噪声、低精度点云数据下能得到更高精度的单体建筑物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78.
海量点云数据可以较好地构建文物的三维建模,针对文物复杂的表面结构,传统的算法很难达到精细建模,为了解决复杂模型表面的空间三角网构网问题,本文结合空间三角形的法向量构建三角网,以空间三角网表面的曲率为约束条件,构建物体表面的空间三角网,然后对构建的空间三角网进行精细建模。以昆明市文物——经幢为例进行三维重建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适合室内文物的三维建模,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
利用遥感技术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时,云是影响痕量气体反演精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痕量气体反演中需要对云的影响进行校正,通常使用的云参数主要是有效云量和云压。本文基于O2-O2 477 nm吸收波段构建了O2-O2云反演算法:首先,根据有效云量和云高与连续反射率和O2-O2斜柱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假定的云模型利用VLIDORT辐射传输模型建立关于有效云量和云压的查找表;然后,通过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拟合卫星载荷观测的大气层顶辐射,获得O2-O2斜柱浓度并计算连续反射率;最后,结合辅助数据,根据查找表进行插值反演获得有效云量和云压。通过将算法应用到OMI观测数据,将反演结果与OMCLDO2产品进行对比验证,有效云量和云压空间分布一致,相关系数R均超过0.97;并还将该算法应用于下一代大气成分监测仪器TROPOMI,与FRESCO+产品对比,有效云量和云压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当地表类型为海洋时,有效云量相关系数R大于0.97,云压相关系数R大于0.94,云压反演结果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将O2-O2云反演算法和FRESCO+云压反演结果与CALIOP Cloud Layer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低云情况下,O2-O2云反演算法线性回归方程斜率为0.782,截距为198.0 hPa,相关系数R为0.850,算法表现优于FRESCO+。而在高云情况下,FRESCO+反演结果更接近CALIOP云压结果。在OMI和TROPOMI上的应用表明O2-O2云反演算法在大气云反演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以为大气痕量气体反演的校正提供云参数,并为中国同类型卫星载荷的云反演算法提供算法参考。  相似文献   
80.
王芬  徐炳前  郝旦 《测绘通报》2019,(4):159-16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由于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点云数据,可将拟验收建筑及周边情况几乎完全无差地复制到电脑中,是规划验收测量特别是复杂建筑规划验收测量的理想方法,但是其数据处理一直是影响甚至制约其应用的瓶颈。本文简述了规划验收测量要点,以及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初步处理流程,并针对制作规划验收测量各类图件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分别通过直接取线、切片、投影等方法制作成果图件的工作思路及各方法的特点。但是还需研究和解决海量点云的数据处理,以及根据验收测量特点获得测量成果图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