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993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1 毫秒
971.
本文通过对1988至1993年首都圈西部29个测点的地磁差值△F及其年变率△F变化的全面分析,获得了2次大同-阳高中强地震的比较清晰完整的地磁短期异常空间演变图象。研究表明是一次以磁报震探索和震磁关系研究较好的近场前兆震例。  相似文献   
972.
毛可  孙景芳 《地震》1995,(3):260-268
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发生在甘肃河西前兆台网控制范围之外,本文在研究河西中西部地区前兆台网综合监测能力及总结震例的基础上指出,前兆台项少,持续时间短,空间分散是托来地震前兆异常时空分布的显著特征,并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3.
在本文中,作者用变幅滑动平均、滑动残差、群体突跳率3种方法,对滇西地区水化观测台网建网以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处理,并与邻近地区10多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网内发生的地震之前,多数观测点及观测项目都有背景异常显示,异常持续时间长短及幅度大小与地震强度、震中距呈正相关。短期异常表现为群体突跳,当群体突跳率达峰值并发生转折后40-50天地震发生。该台网有较强的映震能力,各观测点的  相似文献   
974.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3倍,是气圈的10^6倍,是生物圈的10^8倍。亦即整个地球系统中99%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地圈中。“地圈”(特别是岩石圈)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大气圈。对大气中≤10^-2年的波动,大气圈本身的能耗水  相似文献   
975.
登陆台风维持和暴雨增幅实例的能量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登陆后迅速消亡的8116号台风和登陆后长期维持不消的8407号台风的动能平衡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部动能水平通量辐散和穿越等压线的运动使8116号台风迅速消亡,其中以正压过程为主;8407号台风则从环境大气输入动能和位能,这可能是台风暖性低压长久不消的重要原因。最后讨论了台风动能水平通量辐散与外围暴雨增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6.
豫北“7·9”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分析和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漆梁波  徐珺 《气象》2018,44(1):1-14
对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的短期预报决策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结论如下:(1)此次降水过程存在明显的对流云团之间的合并及组织化过程,这些过程涉及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作为重要业务参考的全球模式(包括确定性和集合预报)均未能提前(24或12h)对此次暴雨过程做出有效预报或提示。(2)高分辨区域模式和快速同化更新系统大多表现出更好的预报能力,可提前12或6h提示预报员豫北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3)特大暴雨过程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预报员过份依赖全球模式的结果,缺乏使用高分辨区域模式产品的经验或对这些模式产品信心不足。高分辨区域模式在投入业务运行之前,需加强对预报员的系统性培训,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些模式产品的业务效能。(4)在现有QPF业务流程中逐渐增加概率产品的使用,既符合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可望对暴雨或极端降水的预报提供更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77.
运用距离权重反比法对重庆市气象自动观测站的雨量资料进行格点化处理,采用地球椭球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暴雨面积,对重庆市2007—2016年的各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暴雨面积估测,计算出的暴雨面积能真实反映暴雨的影响范围,并充分证实了重庆市2014年的"9·17"区域暴雨是该年重庆市影响范围最大的暴雨。通过对暴雨面积的估测,分析重庆市近10 a的暴雨面积变化趋势,反映出其总体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8.
台风尼伯特(1601)残留低压局地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民  王坤  孙刚  缪燕  陈铁  丁爱萍 《气象科技》2018,46(1):139-148
利用常规观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FNL逐6h的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及GPS-PWV资料等,对江苏南通2016年7月11日一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台风尼伯特(1601号)残留低压、高空冷涡低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台风残留低压北侧倒槽顶部大的气旋性曲率和高空槽前减压导致低层苏南附近α中尺度低压生成,台风残留低压并入该低压,使低压发展,气压梯度加大,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动能增大,导致低空西南急流形成,利于暴雨发生;α中尺度低压内先后有D1、D2和D3等3个β中尺度低涡生成,其中D3造成了南通地区的大暴雨,中心位于南通大学附近,最大雨强达151.2mm·h~(-1)。(2)南通地区对流风暴触发后,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增强了对流风暴内的上升运动,促使低空中尺度偏东急流和其左前侧β中尺度低涡D3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使D3右侧多个低质心的γ中尺度单体风暴强烈发展且受低空风影响移动缓慢,强降水得以持续和跃增。(3)风垂直切变突增时间较强降水出现峰值时间早约30min,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的低空辐合(辐散)较对流风暴的发展(减弱)明显提前,对临近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9.
根据溃变原理的非规则结构分析方法,对红河州1980—2015年259场暴雨过程进行了检验分析、合成分析和预测应用,计算分析了超低温及低频重力波指数与暴雨出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暴雨前12~36h,(低涡)切变暴雨、孟湾风暴(南支槽)暴雨、副高外围暴雨、西行台风暴雨和辐合区暴雨在探空站的V-3θ结构信息图上分析出明显的先兆特征,集中表现为对流层高层出现超低温、3θ曲线的非均匀结构、中低层的充沛水汽条件和整体顺滚流;超低温越强,未来12~48h降雨也会增大,但是超低温现象出现频率较大,需配合其他条件判断暴雨的出现;低频重力波稳定指数与未来24h降雨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低频重力波稳定指数越小,降雨量越大,前24h的低频重力波稳定指数值对暴雨指示意义最强,当低频重力波稳定指数值为-0.2^-0.4时发生暴雨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98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FY-2E卫星及雷达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年9月27—28日豫中南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强降水成因、中尺度特征及该过程与夏季暴雨的异同。结果表明:本次秋季暴雨过程是高空低槽、副高、中低层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地面倒槽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分布及暴雨落区吻合;低层涡度的发展和水平风的切变导致垂直涡度发展,动力条件较好;K指数高值区对预报暴雨尤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暴雨中心上空θse值随高度递减,高层低能舌叠加在低层高能区之上,强降水落区位于二者交汇的区域。低层偏东气流与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配合产生经向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增强;200 h Pa西风急流稳定维持,导致高层抽吸作用明显,有利于区域性暴雨发展。降水云团tbb一般在-32℃左右,发展高度明显低于夏季暴雨云团;降水前期回波为层云回波,后期转变为混合性回波,强降水主要由混合降水回波中的强对流云团导致的。中高层没有明显强冷空气,低层冷空气作用较大,东路冷空气一方面形成冷垫造成动力抬升,另一方面在低层与暖湿气流形成强水汽辐合,是本次秋季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机制,也是不同于夏季暴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