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260篇
地球物理   752篇
地质学   896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对济阳县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该区受成土母质来源、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影响,土壤元素全量、有效量及有效度表现为:低平洼地土壤中K,P,N,Se,Mn,Fe,Zn,Cu和Mo全量较高,P,N,Se和Cu有效量较高,显示为低平洼地为黏质成分的沉积成因特点;而决口扇形地区土壤Cu,Mo,N,Zn,B有效量和全量均偏低。富含有机质,且pH相对较低的潮土中Se,Cu,Mo和B等元素有效度较高,贫有机质、pH相对较高的草甸风沙土中N,Fe,Cu,Mo,B和S等元素有效量较低,但K有效量和有效度均较高。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K,P,N,S和Cu等元素全量与有效量间具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全量是有效量的重要影响控制因素;有机质含量与K,P,Zn,Cu和B有效度间为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质较高有利于土壤元素活化;Fe,P,S,Zn,B和Cu有效度与pH值为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酸性增强会增加这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GPS反射信号遥感土地湿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信号经过较平滑土地反射后信号特性的变化,建立起反射信号功率与土地湿度的对应关系,阐述了GPS—R接收机的构成,完成了在草地和裸地条件下的反射信号实时处理显示并存储。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GPS—R接收机处理出的归一化反射信号功率变化能够反映土地湿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3.
994.
气候预测探索路上的4+1级台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9,18(3):273-279
简要介绍了本所创立的短期气候预测的“地方图方法”36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它已经跨越了四级台阶;选定地温作为主要因子坚持实际预测,转向“地心说”和创建“地气图方法”。剩最后一级台阶-建立短期气候预测的“地球动力学方法”有待不畏艰险,不计名利的后来者去攀登。  相似文献   
995.
棉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申双和  崔兆韵 《气象科学》1999,19(3):276-281
本文在两年棉花田间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土壤中热传导方程模拟5cm层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而推算出其它层次的土壤温度,与实测值相比,模拟均方误最大为0.14,最大温度绝对误差为0.7℃.通过对温度方程求深度上的偏导数获得土壤热通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均方误最大为0.006,效果较好。本文还通过2cm层土壤热通量与棉花冠层净辐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热通量与冠层净辐射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sorting associated with soil erosion by raindrop impact for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 The form of soil erosion considered is that which results from raindrop impact in the presence of shallow overland flow itself where the flow is not capable of eroding sediment. The method specifically considers early time runoff and erosion when sediment leaving an eroding area is generally finer and thus may have a higher potential for transport of sorbed pollutants. The new mechanism described is the formation of a deposited layer on the soil surface, which is shown to lead to sediment sorting during an erosion event. The deposited layer is taken to have two roles in this process: to temporarily store sediment on the surface between successive trajectories, and to shield the underlying soil from erosive stresses.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dynamics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mixture and the deposited layer are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these equations over the length of eroding land element and 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erosion event, an event-based solution is proposed which predicts total sediment sorting over the event. This solution is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trends in enrichment of fine sediment. Predictions using this approach are found to only partly explain measured enrichment for sets of experimental data for two quite different soils, but to be in poor agreement for an aridsol of dispersive characte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osited layer is a significant mechanism in the enrichment of fine sediment and associated sorbed pollutants, but that processes in the dispersive soil are not 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theory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97.
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胡金明  刘兴土 《地理科学》1999,19(5):417-421
土壤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是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动态变化的最敏感的指标,建立土壤质量变化评价模式,计算三江平原地区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耕作层)的土壤质量矩阵。利用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化来定量地分要三江平原地区大面积开荒后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面积开荒后主要耕作土壤的表层土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发生了明显的经,最后还探讨了一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吕桂芬 《中国沙漠》1999,19(Z1):107-109
通过对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及其附近农田黄土和农田黑土中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好气型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芽孢型杆菌不同季节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类群不同,所表现的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的生长高峰在春季,丝状真菌的高峰在夏季,好气型细菌的生长高峰出现在秋季。另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随土壤质地的不同也表现出显著变化,可划分为几种情形,即农田型、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型以及流动沙地型。  相似文献   
999.
砾石覆盖对土壤吹蚀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在风洞实验室模拟测定了不同砾石覆盖密度和覆盖方式的土壤吹蚀速率。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对吹蚀速率的抑制作用可表达为砾石铺压的密度效应和空间排列效应。在一定的风力条件下,吹蚀速率随砾石覆盖密度的增加呈现指数递减变化;在一定的铺压密度下,不同铺压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吹蚀抑制效应,从小到大依次是:平行条带铺压<簇状铺压<斜交条带铺压<垂直条带铺压<随机铺压。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数值分析对土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在土质边坡剖面上动力响应参数分布异常的地方跟通常认为的潜在滑动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在坡体内发生较大剪应变处土体的动力特性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从而使动力传递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