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7篇
  免费   2593篇
  国内免费   2566篇
测绘学   606篇
大气科学   960篇
地球物理   3852篇
地质学   6387篇
海洋学   1880篇
天文学   2018篇
综合类   691篇
自然地理   221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427篇
  2020年   475篇
  2019年   578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509篇
  2015年   559篇
  2014年   663篇
  2013年   619篇
  2012年   731篇
  2011年   788篇
  2010年   639篇
  2009年   947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939篇
  2006年   933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807篇
  2003年   812篇
  2002年   634篇
  2001年   599篇
  2000年   569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297篇
  1995年   288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21.
含纳米孔的天然矿物岩石材料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对于表生地球化学过程、材料加工、应用及煤炭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各种纳米孔表征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吸附等温线的纳米孔研究方法。对三个典型样品等温线数据的模型计算表明,应根据材料中孔的形态(平行板状孔、球形孔和圆柱形孔)选择模型,不同类型孔所对应的计算方法和参数有很大差别。表征材料表面能量均匀的样品可首先考虑采用DFT法;HK法一般只作为定性研究方法,BJH方法受样品本身性质参数的影响较小,且计算简单,可广泛应用于介孔材料的孔径分布的表征。  相似文献   
922.
地震-电成像联合探测试验——以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浅部活断层探测中,地震和电成像是2种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它们既可独立开展工作,也可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进行联合探测,以更合理地解释探测区域的地质构造。文中利用电阻率和地震纵波速度之间的简单关系,进行了地震-电成像联合反演的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通过参考电成像图像的电阻率分布,可获得合理的准二维地震波叠加速度模型,最终获得探测区域合理的地震时/深剖面,深化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和提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23.
1 Introduction Natural beryl is an accessory mineral mainly in pegmatite, partly in some highly diffractionated granite or metamorphic rocks, with the crystal shapes beingprismatic, or occasionally tabular. For tabular beryl found in pegmatit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abular configuration is connected with alkali metals (Bieus, 1960; Wang et al., 1981) and geneses of the tabular configur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before. In recent years, tabular beryl has been found in the Xuebaoding W-Sn-Be d…  相似文献   
924.
李述靖 《地质力学学报》2007,13(1):25-30,50
东亚大地构造问题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区内有蒙古和青藏两个雄伟的高原屹立, 二者之间分布着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等横亘东西的现代山系, 它们由一系列剪切-推覆构造系统组成, 有力地说明东亚大陆存在强烈的纬向汇聚。在此以东, 总体构造面貌向SE呈扩张发散态势, 南达赤道以南的印度尼西亚群岛, 向东可能涉及马里亚纳岛弧。一系列弧形构造是推覆-拉伸构造岩片的前缘挤压逆冲推覆-隆起增厚构造带, 后方常伴有拉伸滑脱-沉降减薄盆地, 并显示着陆壳表层的运动方向。东亚大陆现今构造面貌是新生代以来喜山运动产物, 这一过程迄今还在进行。它不仅对东亚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有重要影响, 而且与大气环流形成及气候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25.
介绍了基于SEED波形文件运行率计算的技术和实现方法,介绍了SEED文件中标识时间的特殊掩码、时间片的具体格式和程序的实现,并给出了与其相关的部分源代码.  相似文献   
926.
采用中国地面站气温逐日观测资料、NOAA全球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的全球日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4年持续性低温的三维结构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4年的低温异常,除了在陆地上区域性地出现在长江流域,还以大尺度带状的形式、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上。这种带状异常不只出现在近地面,在大气各层(925~500 hPa)都能看到。分析指出,大气中的这个低温带主要由高纬大气环流异常造成。在位势高度场上,最重要的异常出现在高纬60°N,有呈带状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它引导(距平意义上的)偏北气流从正北和东北偏东方向侵入,在其南侧形成一带状的偏低温区。大气各层均呈现出这种在高纬有位势高度正距平、相应地在稍南的低纬(40°N)有位势高度负距平、两者之间为低温区的分布特征。从低层往上,这种配置型式整体表现出由南往北的倾斜,其垂直剖面表现为距平意义上的、大尺度、类似于锋面的倾斜结构。文中用简单的概念模型对此进行理解,认为这种结构是由大气动力异常和热力异常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27.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断层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坝基将建在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层之上.坝址区发育有位移量较小的NW300°、NW320°、NE40°和近SN向4组断层,其中NW300°断层最为发育.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室内的显微构造研究和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测年结果表明,坝址区内的断层是在燕山期晚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后期又受到了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改造.断层破碎带以发育典型碎裂-角砾岩等浅层脆性构造岩为特点,近期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8.
天津静海-津南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津市区南部的静海-津南一线布置了3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剖面方位角92°,对采集的资料采用远参考与Robust技术进行了处理和解释.对该区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该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划分.成果显示:中下地壳存在双层低阻构造层,上地幔表现为中、高阻互层.在断裂带附近受构造活动影响,低阻高导构造层会发生上下错断与缺失.沧东、白塘口、天津断裂均是多组断层构成的断裂带,控制了双窑凸起、白塘口凹陷、板桥凹陷及静海斜坡带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29.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中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及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有关特提斯构造域时空演变和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昌宁-澜沧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南冈底斯构造带古-...  相似文献   
930.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tructural control principle, a new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called the mega- sub controlled structure (MSCS) with friction damped braces (FDBs), is first presented. Meanwhile, to calculate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in the slipping state a new analy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one-storey friction damped braced frame (FDBF)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re discussed. The nonlinear dynamic equations and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MSCS with FDBs are established. Three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s, which were desig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ventional mega-sub structures such as used in Tokyo City Hall, are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structu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has excellent dynamic properties and satisfactory control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