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99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利用1949—2011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累积气旋能量(ACE)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ACE)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分为1957—1967高值期、1976—1986过渡期和1998—2008低值期。其中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和超强台风(SuperTY),特别超强台风是决定成分。副热带高压偏弱,垂直风切变偏小,低纬度低空正涡度异常偏东以及低纬度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偏东等背景场的年代际特征,有利于形成ACE的年代高值期。  相似文献   
9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影响2011年春夏季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发生旱涝急转的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发生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副热带高压由弱到强的变化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高空急流的变化则为降水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的原因与副热带高压加强前一候时间内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对流加强有密切的关系。急流的变化则与陆地气温的季节变化和中纬度西太平洋强经向海表面温度(SST)梯度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2011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现象的发生,是局地大气环流变化,南北半球大气相互影响以及海洋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共同作用造成。  相似文献   
93.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NCEP/NCAR的1°×1°每6h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6日(简称6.16过程)及2008年7月31日(简称7.31过程)发生在粤东南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16过程主要是受高空短波槽和偏南风急流共同影响而产生的,较厚的暖云层、深厚的湿层等使该过程降水范围更广;7.31过程主要是受对流中层扰动诱发产生的,为局地性强降水。雷达回波均表现为强的反射率因子,回波发展迅速且移动缓慢;6.16过程回波图上出现有界弱回波区(BWER)等超级单体风暴特征。  相似文献   
94.
利用1951—2010年我国江淮流域1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和NCAR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及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降水准两年振荡现象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准两年振荡分量在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场的年际振荡中十分重要,且经历了由强到弱再到强的变化过程;同时降水与夏季风强度及副高脊线位置的准两年变化均存在较好的同期相关,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还体现在年际尺度上,并分别在4 a和1 a时间尺度上有明显的滞后、超前关系。  相似文献   
95.
基于随机集合的非传统型有效波极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offshore structures necessitates the consideration of wave loads. Realistic modeling of wave load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sure reliable performance of these structures. Among the available methods for the modeling of the extrem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on a statistical basis, the peak over threshold method has attracted most attention. This method employs Poisson process to character- ize time-varying properties in the parameters of an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the peak over threshold method is reviewed and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subjectivity in the modeling. The freedom in selecting the threshold and the time span to separate extremes from the original time series data is incorpo- rated as imprecision in the model. This leads to an extension from random variables to random sets in the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the extrem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The extended model is also applied to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sampled data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6.
97.
2010年6月中国南方发生持续性强降水,其强度与2008年6月相当,超过近年来其他年份。但是,与2008年6月相比,2010年6月对流层中低层低值系统活动在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频繁,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强度偏强,导致低层异常风场辐合区及强降水区域相对偏北。分析2010年6月14—24日中国南方连续出现的4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现南亚高压、对流层中层的中纬度槽脊和西太平洋副高以及低层切变线和东移低涡是造成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6月强降水过程实施显式对流集合模拟试验,在控制试验重现观测到的地面降水和天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在敏感性试验中将青藏高原的地表短波反照率修改为1.0,对比两组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控制试验中青藏高原的地表感热加热作用使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温度发生变化,相应的热成风平衡调整使得对流层低层至高层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增强了中国南方的持续性降水。200 hPa青藏高原西部形成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东部形成气旋性环流异常,青藏高原东部南下的冷空气加强,中国南方辐散增强;500 hPa青藏高原北部的脊加强,中国东部的槽加深,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明显增强,从青藏高原向下游传播的正涡度也显著加强;850 hPa的低涡强烈发展并逐步东移,华南沿海的西南低空急流更为强盛,导致降水区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及降水强度都增强。  相似文献   
98.
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初夏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蕾  孙颖  张蓬勃 《气象学报》2014,72(4):690-702
利用1961-2010年中国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不同频发年代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过去50年里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存在两个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其典型环流配置都表现为中高纬度冷空气和低纬度充沛水汽的配合,但不同频发时段的大尺度环流配置明显不同,这种配置使得两个频发时段的暴雨发生特点有所不同,最近20年的暴雨发生次数更多,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在频发的1964-1976年,高纬度的冷空气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上空深厚的低槽前部,而此时南亚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低纬度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印缅低压槽前,可降水量偏小,但垂直速度较大,水汽辐合较旺盛,华南上空大气环流较不稳定;在频发的1991-2010年,鄂霍次克海上空附近的高压脊活跃,高纬度冷空气主要来自高压后部,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其西北侧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华南上空,故可降水量增多,伴随着强大的南亚高压提供的良好的高层辐散条件,华南上空垂直速度增大,水汽辐合明显,强有利的环流配置导致1991-2010年华南持续性暴雨强度更大、范围更广。因此,大气环流的年代际转型使得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了巨大改变,故在未来做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年代际环流背景场对华南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
2004年台风“艾利”与“米雷”路径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4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艾利"和"米雷"开始都是向西北方向移动,当快要进入东海时两个台风的路径均发生变化,"艾利"转向西南方向,形成倒抛物线形的路径,而"米雷"突然向东北方向转折。通过对这两个台风的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场及其与台风相互作用的分析表明,对于西南转向的"艾利",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明显,台风位于副高的南侧,天气尺度风场对副高低频分量的涡度平流,使得台风西北侧出现负涡度,同时由于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台风东南侧出现负涡度,与负涡度相联系的天气尺度异常环流导致台风西北侧和东南侧的天气尺度引导气流的作用相互抵消,台风主要在低频环流引导下向西南方向移动;对于突然向东北转向的"米雷",副高位置偏东,转向时刻只有东南侧增强的天气尺度西南风,天气尺度引导气流导致台风向东北转折。  相似文献   
100.
An increasing impervious area is quickly extending over the Wu‐Tu watershed due to the endless demands of the people. Generally, impervious paving is a major result of urbanization and more recently has had the potential to produce more enormous flood disasters than those of the past. In this study, 40 available rainfall–runoff events were chosen to calibrate the applicabl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s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mpervious surfaces and the calibrated parameters. Model inputs came from the outcomes of the block kriging method and the non‐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In the optimal process, the 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 method and three criteria were applied to compare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hydrographs. The tendencies of the variations of the parameter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imperviousness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Ten ca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stablished equations of the parameters and impervious covers. Finally, the design flood routines of various return periods were furnished through use of approaches containing a design storm, block kriging, the SCS model, and a rainfall‐runoff model with establishe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These simulated flood hydrographs were used to compare and understand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watershed studied.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time to peak of flood hydrographs for various storms was diminished approximately from 11 h to 6 h in different decrements, whereas peak flow increased respectively from 127 m3 s?1 to 629 m3 s?1 for different storm intensiti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sign diagram for the peak flow ratio to help engineers and designers to construct hydraulic structures efficiently and prevent possible damage to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