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1篇
  免费   1180篇
  国内免费   861篇
测绘学   323篇
大气科学   655篇
地球物理   1699篇
地质学   2064篇
海洋学   522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80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59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采自乌拉山金矿床含金钾长石石英脉、石英脉以及其他类型岩石中的10 0多个钾长石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果状态,并采用R和Q模式聚类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矿脉、岩浆热液脉和蚀变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为中等到最大微斜长石,其特征为K2 O含量高,但相对而言,Na2 O、CaO和BaO的含量低。其他岩石类型中的钾长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果状态变化很大,可以从透长石、正长石到微斜长石,其特征为K2 O的含量相对较低,但Na2 O、CaO和BaO的含量相对较高。含金样品中的钾长石通常更富K2 O ,表明金的成矿作用与富钾的热液流体和碱质交代作用有关。乌拉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为两个阶段,主要的含金钾长石石英脉中的钾长石富K2 O ,形成温度为30 7~379℃,平均为35 3℃;第二阶段含金石英脉中的钾长石含K2 O较低,形成温度为2 6 0~318℃,平均为2 81℃。这些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流体朝温度降低、K2 O含量降低的方向演化,K2 O含量高的热液流体和2 6 0~380℃的形成温度有利于金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卫星遥感探讨杭州湾跨湖桥古文化消失原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8000 a前产生于杭州湾南部的跨湖桥史前灿烂文化,在辉煌了1000多a后,却神秘地消失了。针对这种消失,考古界还没有发 现确凿的原因。本文从卫星遥感角度,分析跨湖桥所处的地理、地貌特征,提出了钱塘江天文大潮冲毁跨湖桥文化的假说,希望这种 观点能够对跨湖桥这个难以用常规考古方法解决的史前文化消失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3.
 以图像处理、GIS为平台,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地区的重、磁、电、遥感及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该地区重、磁力资料信息含量较高,对于确定盐下构造分布具有积极意义。使用遥感资料对小断层及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裂隙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注水效率的提高。同时可对扎纳若尔、阿里别克莫拉等油田的井网状况进行监控和地面设施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24.
非地转强迫对Fitow(0114)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 0 114号台风Fitow从 2 0 0 1年 8月 31日 0 0时~ 9月 2日 0 0时 (UTC ,下同 )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M5对Fitow登陆过程中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模拟与实况比较一致。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暴雨的中尺度特征。正是维持少动的台风倒槽和嵌入其中的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而高、低空中尺度散度场的配置对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华南台风暴雨区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 ,都存在很强的非地转作用 ,非地转涡度项对散度倾向项是重要的强迫因素 ;但非地转作用的实现与中高纬度地区有本质的区别 ,在低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 ;而高层非地转作用是由于强的位势场反气旋涡度 (- 2  >0 )与弱的流场反气旋涡度 (fζ <0 )不平衡产生的。非地转作用是暴雨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发展的触发机制。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用非地转 Q矢量散度场来判断暴雨落区要比用准地转 Q矢量散度场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5.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6.
中国南极长城站1998年大气降水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报告了 1998年 1~ 12月 ,在中国南极长城站 (6 2°13′S ,5 8°5 8′W ,海拔 10 .0m)采集的 115个有效降水样品的 pH值、电导率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长城站地区降水的年平均 pH值为 5 .6 2 ,电导率年平均值为 85 .16 μS/cm。秋季期间降水的 pH值和电导率较高 ,其它季节较低。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为Cl-,Na+ ,其他离子按平均浓度值依次排列为SO42 -,Mg2 + ,Ca2 + ,K+ ,NO3 -,NH4+ 。除NO3 -,NH4+ 外 ,各主要离子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其来源具有同一性。降水样品的离子组成比例与周围海区的海水接近 ,显示了海盐是降水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 ,而其它源只对Ca2 + 有一定贡献。该地区的降水具有较典型的海洋性降水的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7.
Wavelet and quadrant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turbulent velocity dat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nisotropy of energy-containing eddies to the isotropy of the inertial subrange scales. The quadrant analysis of the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velocity components allows the evaluation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the momentum cospectrum as a function of the separation distance and of the quadrants. In an isotropic condition the contribution both of ejections and sweeps (even quadrants), and both of reflections and deflections (odd quadrants), has to be equal. The analysis has shown that in neutrally stratified conditions the transition to isotropy occurs in a frequency range (0.2 < r/z < 3) usually referred to as internal to the inertial subrange (r is separation distance, z is height).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as in the isotropic regi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functions still agree with the 1941 and 1962 Kolmogorov theori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of the even and odd quadrants are fitted by power laws of different slop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The proposed analysis allows the investigation with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the different dynamical structure in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energy-containing scales to the isotropic scales.  相似文献   
128.
Townsend's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urbulence near a wall can be divided into an activepart that transports momentum, and an inactive part that does not, and that these twokinds of turbulence do not interact. Active turbulence is generated by wind shear and has properties that scale on local parameters of the flow, while inactive turbulence isthe product of energetic processes remote from the surface and scales on outer-layerparameters. Both kinds of motion can be observed in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so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which is framed in terms of local parameters only,can apply only to active motions. If Townsend's hypothesis were wrong, so that activeand inactive motions do interact in some significant way, then transport processes nearthe ground would be sensitive to outer-layer parameters such as boundary-layer depth,and Monin–Obukhov theory would fail.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heat transport near the ground does depend onprocesses in the outer layer. We propose a mechanism for this whereby inactive motionsinitiate active, coherent ejection/sweep structures that carry much of the momentum andheat. We give evidence that the inactive motions take the form of streak patterns of fasterand slower air, and argue that these are induced by the pressure effects of large eddiespassing overhead. The streak pattern includes regions where faster streams of air overtakeand engulf slower-moving streaks. Transverse vortices form across the spines of the streaksat these places and some of them develop into horseshoe vortices. These horseshoe vorticesgrow rapidly and are rotated forward in the sheared flow so they soon contact the ground,squirting the air confined between the legs of the horseshoe vortex outwards as a forcefulejection. This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a wide range of results from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experiments. Heat transport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 undermining the dimensionalassumptions of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相似文献   
129.
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楠生 《地质科学》2002,37(2):196-206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60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10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与其岩性、埋藏深度和地层时代密切相关.随深度和地层时代的加大,岩石热导率增大;塔里木盆地的岩石热导率的总体平均值最大,而柴达木盆地的最小.岩石生热率在上地壳的分布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但在沉积盆地的深度范围内几乎不变,其分布是均匀的,仅不同岩性的生热率差别较大.估算的岩石放射性生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占到盆地地表热流的25%~45%.因此,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不仅与盆地的地温分布和大地热流特征密切相关,还可以为该地区盆地热历史恢复及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0.
黑龙江省矿区生态破坏与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矿产分布情况和开发概况以及矿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诸多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及其引起的危害 ,已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在综合论述黑龙江省矿区发展所带来各项利弊后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