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3篇
  免费   1085篇
  国内免费   863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730篇
地球物理   1556篇
地质学   1819篇
海洋学   451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6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57—2009年南澳县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南澳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澳10月蒸发量最大,2月蒸发量最少;秋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少。1957—2009年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60—90年代基本上是锐减,21世纪的第1个10 a反而上升,平均以7.2 mm/a的趋势下降;11月减幅最大,7月减幅最小;冬季减幅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对蒸发量下降的原因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与蒸发量的减少呈显著相关,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低云量的增多导致日照时数减少;低云量、总云量、相对湿度、降水量、水汽压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低云量、总云量与蒸发量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边际谱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天基和陆基电场变化情况进行了联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电场方面,由重复轨道和连续轨道电场边际谱演化看出,电离层电场从2008年4月27日左右开始,其边际谱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增大1~2个量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汶川地震发生.(2)陆基电场方面,中法合作的松山...  相似文献   
994.
气象台站20 cm蒸发皿观测资料自然正交分解显示,1980~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显著增加期间,长江中游至河套、东北等区域地表年蒸发潜力呈增加趋势;相反在长江以南、东部和西南等地区年蒸发潜力呈下降趋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区域太阳入射能整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蒸发潜力增加的地区,太阳辐射产生...  相似文献   
995.
Formation of Mesozoic western China, which was dominated by tectonic amalgamation along its southern margin and associated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sms, holds a key for interpreting the succedent Cenozoic evolu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data including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stratigraphic contact,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paleo-structures within 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strata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These data all account for a contract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earliest Cretaceous. The South Qilian Shan,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provenance analysis, reactivated and exhumated during the deformation, controll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sequences. A simplified model for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paleogeography and tectonics of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is accordingly proposed. The results also support a ∼25°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since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a more accurate Mesozoic evolution process for the basin. This earliest Cretaceous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eactivation of the South Qilian Shan at the time, are part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sms in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probably driven by both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Okhostk Ocean to the north and the collision of the Lhasa and the Qiangtang blocks to the south.  相似文献   
996.
刘潜  于津海  苏斌  王勤  唐红峰  许海  崔翔 《岩石学报》2011,27(12):3575-3589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5iO2、偏碱、高Fe2OT3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 1.31 ~ 1.93)比值及低Rb/Ba(0.26 ~0.29)、Eu/Eu*(0.30 ~0.56)、La/Yb(5.69 ~ 18.39),Sr/Y(2.24 ~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 16.87),Sr/Y( 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年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 ~4.15,tDMC均为~ 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 194 ~ 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决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 ~ 190Ma期间.  相似文献   
997.
赵磊  吴泰然  罗红玲 《岩石学报》2011,27(10):3071-3082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更地区北七哥陶辉长岩岩体由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橄榄辉长岩形成于269±8Ma,为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北缘岩浆活动的产物.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特征,即:轻稀土元素( LREE)富集的右倾平滑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Sr、Ba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b、Ta、U、Th相对亏损,但Zr-Hf不亏损;87Sr/86Sr(t)平均值分别为0.706776和0.706960,εNd(t)平均值分别为-8.8和-8.9,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2019和17.2277、15.4252和15.4524、37.3082和37.4724,在s7 Sr/86Sr(t)-143Nd/144 Nd (t)图解上,北七哥陶辉长岩都落在了EMI型富集地幔附近.根据以上事实,结合区域资料表明,橄榄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产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并且来自相同的岩浆源区,主要继承了华北陆块内部EMI型富集地幔,可能受到了古亚洲洋俯冲消减过程中再循环下地壳组分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相似文献   
998.
据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引对阿尔金和东昆仑造山带中主要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类岩体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原始古陆系统隶属关系结果得出:岩体类型、岩石类型组合、成岩时代、岩浆系列、岩浆源岩物性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均可完全进行对比,认为前晋宁和晋宁期S型花岗岩类,可能是在碰撞造山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由成年期TTG陆壳局部或循环熔融形成;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以I型和A型花岗岩类为主,推测是在一种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或是大陆裂谷动力学背景下,由地幔基性超基性岩浆上侵引起中下地壳岩石局部熔融产生的一种岩浆作用产物,源区可能是副变质类型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下地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出阿尔金和东昆仑造山带古老基底同属一个古陆系统.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滴西12井区勘探开发中可能存在的储层伤害问题,通过开展储层敏感性特征、注水适应性评价及防膨稳定剂效果评价等综合研究,结合该区块储层具体情况,明确现场注水伤害类型及程度,推出相对合适、匹配、经济实用的防膨稳定剂,减小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敏感性伤害,增强注水开发效果,从而达到高效、合理开发滴西12井区油藏目的.  相似文献   
1000.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 an assessment of the geochemical background signature of the Drava Valley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 an evaluation of anthropogenic geochemical influences on the alluvial plains and river terraces in the valley; and (c) a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alluvial soils of the Drava River downstream of the Austrian–Slovenian border to the confluence of Mura and Drava Riv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