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1066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219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西藏冈底斯尼木地区斑岩铜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确认的最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尼木西北部地区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确认为冈底斯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化集中区之一。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尼木地区斑岩铜矿的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92.
盆地或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形成油气地球化学场特征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效果的重要因素。若尔盖地区的弧形构造对化探指标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表明地质构造对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3.
西藏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小鹏  李才  翟庆国 《地质通报》2007,26(12):1646-1653
羌塘中部玛依岗日地区出露有一处印支期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SP),属于S型花岗岩(CPGs的一种),不同于西藏南部广大的过铝质花岗岩(MPGs)。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A/CNK>1,刚玉标准分子的质量分数均大于1.21%,低Sr、Ba、Ti,富K、Rb、Th,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略微右倾的V字形特征,具较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26~0.53,平均0.36)。CaO/Na2O<0.3,表明源岩为泥质岩石;Al2O3/TiO2<100,表明其为高温型(≥875℃)花岗岩。另外,该花岗岩(SP)与蓝片岩、榴辉岩的形成时代相同。在印支期晚期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过程中,炽热的幔源岩浆的底侵或注入引起了地壳中泥质源岩的脱水熔融,最终形成了该区的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4.
童劲松  刘俊  钟华明  夏军  鲁如魁  李运怀 《地质通报》2007,26(12):1654-1664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REE=58.95×10-6~115.5×10-6,(La/Yb)N=0.23~2.94],亏损LILE;另一类富K(K2O=1.22%~1.67%),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REE=199.97×10-6~381.47×10-6,(La/Yb)N=6.57~11.5],富集LILE而亏损HFS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为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的大陆板内岩浆侵入体,可能分别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基性岩墙群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标志着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裂离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95.
西藏羌南坳陷中侏罗统夏里组硅化木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建清  杨平  陈文斌  陈文西  付修根 《地质通报》2007,26(12):1692-1696
首次在羌南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硅化木化石,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地层定为中侏罗统夏里组,硅化木初步定为南洋杉。同时,孢粉组合的特征反映出该区中侏罗世具干旱古气候特点。结合前人晚三叠世硅化木的发现,对羌塘盆地的性质及演化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6.
The Paleozoic tectonic framework and paleo–plate configura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i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and records key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supercontinent. Here, we present new field, petrologic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Lu-Hf isotopic data for granitic rocks of the Gemuri pluton, all of which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Gemuri pluton yielded three concordant ages of 488.5 ± 2.1, 479.9 ± 8.9, and 438.5 ± 3.5 Ma. Combining these ages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records two magmatic episodes at 502–471 and 453–439 Ma. These two episodes are associated with enriche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εHf(t) =-10.1 to-3.9 and-16.6 to-6.5,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e granites were formed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aleoproterozoic–Meso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rocks(Two–stage Hf model ages(TCDM) = 2094–1704 and 2466–1827 Ma, respectively). Combining these data with the presence of linearly distributed, contemporaneous Paleozoic igneous rock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we suggest that all of these rocks were formed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This manifests that the two magmatic episodes within the Gemuri area were associated with southward subduction in the Proto-(Paleo-) Tethys Ocean.  相似文献   
197.
0.8MaB.P.以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靳鹤龄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8,18(2):97-104
根据地表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映,着重讨论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和气候变化。沙地早在中更新世中期的0.8MaB.P.就已出现,经历了强烈发展、缓慢发展槿相对稳定和缩小与固定的多次迭覆更替,并呈不断扩大趋势。与此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冷干和暖湿的多次变化,并表现出不断向干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8.
西藏东部玉龙铜矿带,包括玉龙、扎拉尕、莽总、多霞松多和马拉松多含矿斑岩,马牧普钾质碱性斑岩和总郭碱性火山岩等Sr、Nd、Pb同位素组成比较一致,其数据点均分布在地幔演化区,接近EMI地幔端元,暗示其物质来源于交代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199.
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富集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平  王成善 《地质学报》1998,72(2):153-161
作文阐述了西藏玉龙铜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沉积初步富集期”和“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成矿作用模式”,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在玉龙铜矿带进一步找矿共作劈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0.
新生代全球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综合分析可以影响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四种原因,提出青藏隆升对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降低起主导作用,对新生代全球气温的降低起关键控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青藏高原隆升加剧全球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有机碳埋藏、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且,青藏高原隆升有可能同洋流改变和行星轨道参数变化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共同对新生代全球变冷起控制作用。因此,目前首先解决的科学目标应该是:精确刻划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并确定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全球变冷的贡献,确定一种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主导作用的控制新生代全球变冷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