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金坛市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与古文化遗址、地质构造形迹、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岩溶洞穴、矿产产地与观赏石景点8大类。对其应遵循原态保护的原则,以茅山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特色的大众地学科普旅游,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许文龙  郭亮  李赛声  黄滢 《热带地理》2007,27(5):420-423
气候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中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分析防城港市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并对其优势和人体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防城港市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气候特征显著、适宜旅游时间长等优势;同时从舒适度分析得出,本市秋冬季节温暖舒适,是避冬的好地方,夏季高温时间少,是避暑的圣地。据此提出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气候资源,打造本市旅游精品,开发以秋冬季为主的度假游,充分利用沿海的天然浴场,创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保天然疗养院,做强做大防城港市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3.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洪  黄静  李树棋  刘艳 《热带地理》2007,27(5):466-471
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中国侗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道县侗族民居、侗族建筑、侗族民风民俗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为通道县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文中客观分析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从空间结构、开发定位、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区域合作、侗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东省各地区旅游发展相关指标的分析,发现东西两翼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开发两翼旅游资源非常必要。对两翼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分析: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和优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与相邻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并提出了两翼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建设区域性的旅游中心城市;与珠三角协同发展;通过合作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认为在政府的规划协调下,两翼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两翼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和广东各地区全面均衡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大珠三角与其周边地区的地理梯度特征,可见大珠三角在广东地理、经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周边地区的边缘地位。这种“核心”与“边缘”或“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实际上构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旅游系统,前者主要成为旅游客源地,后者主要成为旅游接待地。大珠三角城际在空间上的逐步融合,构成了广东“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和“点-轴树状游憩网”,以及“南部濒海游憩廊”的旅游休闲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金明英 《湖南地质》2001,20(1):65-69
本文介绍了注浏阳市主要的旅游资源,并对境内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徐君亮  陈敬堂 《热带地理》1998,18(3):243-248
通过实地考察,概述广州番禺莲花山与粤北丹霞山地质地貌的异同,从丹霞地貌角度阐述这座古石矿场“人工无意夺天工”形成的陡崖,岩洞,石墙,石巷,岩湖,石柱,石门,石桥等人工丹霞奇观,并对这座以全国罕有古石矿场为主景的莲花山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8.
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旅游电子商务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宏观和微观因素分析,旅游产品适合发展电子商务,旅游市场成熟、信息供应及时、配送便利、支付问题的解决等因素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可能,旅游电子商务目前主要有BTOB模式、BTOC模式、CTOC和CTOB模式。根据中国的国情,“酒店平台”管理系统使用于中国酒店销售管理,而中小旅行社可以采取“入主市场”的方式,利用旅游代理商的知名度和资源优势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大型的旅行社可采用“网社合一”的方式,把旅游网站作为一种新渠道,投入资金、人力完善网上的各种服务,建立国际知名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Recent changes in marine policy in Panam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stained expansion of the Panamanian economy in the past ten years.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such as the Panama Canal expansion,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directly involve marine and coastal areas. Therefore,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these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human communities that depend on them, call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equat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olicies. In light of a complex history of marine and coastal policy in Panama, current institutional restructuring processes, and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and coastal geographies, the authors aim to document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d community response to, marine and coastal policy in Panama, analyzed in terms of three important cross-cutting sectors: tourism, fishing, and conservation. To do so, the authors introduce two case studies: one in the Pearl Islands Archipelago and one in Bocas del Toro, each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or involvement in each sector, to illustrate the range of adaptations to change occurring in coastal communities. Based on an in-depth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case studie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and structural gaps in the legislation and institutions that enforce them, as well as a lack of integration across institutions.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s highlight the lack of clear marine and coastal property regimes as an obstacl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ve marine policies in Panama.  相似文献   
20.
T.C. Chang 《Geoforum》2010,41(6):963-971
In architourism, tourists are attracted to places because of iconic buildings. Increasingly, non-iconic building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styles are also appreciated by visitors as a way to authentically experience a place. This paper explores architourism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rough the lens of historic boutique hotels. Geographical discourses in and methodologies of architectural geography are used to interrogate what these hotels mean for guests and hoteliers, and the effects on them too. Empirical findings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architourism through examining how ‘producers’ create culturally authentic environments in boutique hotels, and how ‘consumers’ utilise hotels to experience local cultures. The dual focus 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in-line with critical architectural geography’s insistence on exploring the rhetoric of building design as well as the realities of their everyday uses an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