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15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21.
基于梯度的500 hPa槽线天气系统自动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位势高度场资料,针对500 hPa高空槽线天气系统,以天气学定义及其图形学特征分析为基础,在保持天气动力学理论约束的同时,提出基于位势高度梯度进行槽线天气系统自动分析的方法。面向各级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业务,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系统 (MICAPS) 第4类位势高度格点数据资料,经过梯度计算、垂线确定、方向划分、邻域对比、节点初选、噪声判别、分类滤除、聚类分析、轴向平均等步骤,解决了一系列相关技术问题,完成了西风槽和横槽两类槽线系统自动分析的程序开发。近年宁夏寒潮强降温等过程的分析试验表明,该算法稳定可靠,中高纬度地区槽线分析能力更强,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22.
海底沙波特征线的最优方向剖面自动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底沙波是发育在近海陆架上的一种常见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沙波特征与运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沙波脊线与谷线是表征海底沙波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精确描述沙波运动的基本参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数字水深模型的沙波特征线自动识别方法——最优方向剖面法,基于水深曲面归算得到最优剖面方向,再依据最优剖面方向求导并判定极值,自动提取沙波形态特征点,最终形成沙波脊线和谷线。以台湾浅滩复合型沙波为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基于不同分辨率的数字水深模型自动准确地提取海底沙波脊线与谷线,勿需设置阈值,地形自动化识别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3.
大连两次台风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日和2012年8月3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海棠”(1710)和“达维”(1210)两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通过对台风路径、环流形势、双台风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的降水系统为典型的双台风降水模型,在两个台风的北部都有不同强度的冷空卷入,触发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低层850hPa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变辐合,高空有急流的建立;两次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日本海南部存在台风迫使副热带高压转为径向型或形成阻塞高压,双台风或三台风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台风“海棠”残余环流与高空槽相结合,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更加强烈,锋生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情况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台风“苏拉”与影响大连的台风“达维”相互作用导致强降水阶段暖湿气流更加旺盛,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524.
利用1979—2017年逐月平均的NOAA ER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CN05.1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Ningaloo Niño/Niña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Ningaloo Niño/Niña是副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异常EOF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锁相特性。在扣除El Niño/La Niña的影响后,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南冬季降水异常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Ningaloo Niño(Niña)年时,华南地区冬季降水增多(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Ningaloo Niño/Niña通过影响南支槽的强度变化进而影响华南冬季降水异常。Ningaloo Niño年冬季,澳大利亚西侧海表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南半球80°~100°E附近的Hadley环流上升支增强,造成经向环流异常,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形成一个异常的反环流圈,导致南支槽的增强。南支槽的强度与华南冬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南支槽强度偏强时,活跃的扰动向下游传播,槽前盛行的西南气流使得充足的水汽自孟加拉湾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输入,为华南冬季降水偏多提供了条件,Ningaloo Niña年份的情形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525.
An extreme rainstorm hit southern China during 13–17 December 2013, with a record-breaking daily rainfall rate, large spatial extent, and unusually long persistence. We examined what induced this heavy rainfall process, based on observed rainfall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rough composite and diagnost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Rossby waveguid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caused the event. The Rossby wave originated from strong cold air intrusion into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over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ith the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iddle East westerly jet, the Rossby wave propagated slowly eastward and deepened the India–Burma trough, which trans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moisture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Strong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caused b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 over Southeast China. In addition, the Rossby wave was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to-positive phase shif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but convergenc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Rossby wav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相似文献   
526.
2009年早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6.7μm卫星水汽图像和TBB、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3日南方地区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中低层低槽、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南北支西风急流。低空急流造成暖湿气流输送和高空急流造成冷平流侵入是对流触发机制。近地层为层结稳定的"冷空气垫",位势不稳定出现在低空急流与中高层干冷气流之间,并因急流中的下沉运动得以加强;西南暖湿气流与其北部干冷气流在中低层形成湿斜压锋区,西南气流的下沉支和北方下沉气流汇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回流与上部西南风生成锋面次级环流圈及中高层上升气流与北支急流中的下沉气流耦合形成次级正环流圈有利于倾斜上升运动的发展;低空急流的强暖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和南支急流北侧的辐合均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湿层浅薄、上下干层较为深厚、强垂直风切变、低层逆温、-20~0℃过冷水层气流强上升运动等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电和冰雹出现在TBB、低空急流风速、θse、水汽通量以及300 h Pa散度等值线密集区附近。  相似文献   
527.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meso-α and meso-β network analyses of thermodynamics and kinematic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severe storm complex on 20 May 1979 during SESAME-AVE-V. The storm organizes in the mesonetwork by mid-afternoon ahead of a nearly east-west-aligned quasistationary pressure trough. By mid-morning a tongue of high mixing ratios develops south of the trough in northern Texas and southern Oklahoma. In response to strong differential solar heating and the moist tongue, a pronounced low-level ϑe maximum appears in this region. Convective activity to the south of the trough is inhibited by a low-level stable layer in the region. Sinking motion aloft enhances the stable layer. At midday the pressure trough accelerates southward and intensifies, strengthening low-level convergence, which in turn induces a well-defined vertical circulation in the meso-β network. The vertical motion in the circulation pushes the air to its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and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is released. Detailed analyses of data in the meso-β network indicate that the induced vertical circulation appears 90 min prior to radar echo development in the cross-section. The circulation at this time indicates a doublet of ascent-descent of equal magnitude. The peak value of upward motion appears at mid-levels first and then moves upwards and intensifies with time. In the mature stage the storm complex appears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upper-level horizontal-flow field.  相似文献   
528.
长江三峡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地观察,分析三峡工程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峡深槽的成因及其发育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河谷深槽是在三峡地区构造抬升过程中,水流顺构造裂隙强裂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对深槽堆积物中朽木进行的14C测年表明,三峡深槽的深切侵蚀大约发生在30-40ka BP;(2)三峡深槽的向下深切主要是急流(特别是漩流)携带岩砾对槽底进行研磨,掏蚀作用形成的;三峡坝区坝上深槽中的岩礁和左壁以及坝下深槽的右壁还受到急流携带岩砾的撞击、冲蚀、磨蚀和下沉流的垂向磨蚀作用;坝下深槽的左壁则是发育了深槽之后,由槽壁岩石的减压张裂及其水下的坍塌而拓展形成的;(3)深槽的平面延伸受到纵向裂隙构造的控制,最容易发生强烈深切的位置,则受到横向裂隙与纵向裂隙的受切部位控制;深槽中的深潭向下深切所能达到的深度,主要与局部水势的变化及床底岩石抗蚀强度的差异有关,其深度不受海面高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529.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黔桂地区是泥盆纪时期南华海盆内裂陷活动作用初始且十分显著的地区。本文结合区域构造和盆地格局分析,通过典型剖面研究,将黔桂稳定型滨岸一台地相区的泥盆系划分为21个3级海平面变化控制的层序。根据南丹罗富、大厂裂陷槽盆地泥盆系层序地层研究和与相邻稳定型泥盆系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揭示了裂陷槽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构造幕式沉降是裂陷槽盆地层序发育和层序构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30.
杨福全 《气象学报》2001,59(1):41-48
文中利用 PSU/NCAR中尺度模式 MM4对 1 993年 6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初夏季节在中国东部沿海气旋爆发性发展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 :(1 )高空南北支急流中分别存在发展的低槽系统 ,北部低槽伴有冷空气 ,南部低槽伴随有强暖湿空气 ,两低槽在中国东部沿海合并后形成一个深槽 ,引起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 ;(2 )东部沿海对流层低层形成一个强水汽通道 ,这个水汽通道将携带的大量和能量的暖湿空气向气旋爆发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