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王丽娟  邓方俊 《气象》2010,36(9):36-41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及江南、华南异常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其表现为强度强且南北位置相对稳定,东西方向进退明显于南北方向的移动。通过分析经圈平面上的垂直环流及风矢量场的特征表明,副高南北两侧都存在一定强度的上升气流,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700 hPa以上高度的下沉运动有激发作用,而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作用不大。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发展。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和热带地区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42.
结合MICAPS2.0平台提供的数值产品和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信息,对2008年6月中下旬东北地区一次阻塞形势下的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大陆强盛暖空气持续北上,形成稳定的东亚阻塞高压是东北地区这次初夏持续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3.
夏季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的集合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NCEP集合预报资料, 对亚洲中高纬地区2003年6—8月500 hPa高度场的集合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环流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时效大于5 d时, 集合平均预报明显优于单一预报; 使用相同模式分辨率时, 集合平均能将可用预报时效延长12 h以上, 达到7.5 d; 通过集合预报可获得真正意义的概率预报结果, 取得较单一高分辨率预报好的预报效果。阻塞过程的个例分析也表明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确定性预报; 特征等值线可反映集合成员的不一致信息和少数集合成员的异常表现, 以此为基础, 可估计分析对象出现与否的概率, 达到提高预报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4.
王小玲  丁一汇 《气象》2013,39(9):1089-1095
2010年6—8月,北半球存在欧亚遥相关,异常最早出现在北大西洋高空急流出口区,为负扰动,扰动沿遥相关波列向下游传播,造成莫斯科地区的高温热浪以及巴基斯坦与中国西北和东北部的暴雨洪涝。遥相关分析表明,急流出口区的负扰动首先引起俄罗斯西部的正扰动,阻塞高压发展,造成持续高温干旱;之后引起西亚北部的负扰动,造成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北上和西进的印度季风交汇在巴基斯坦北部,造成极严重的洪涝;8月初扰动沿高空急流继续向下游传播,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朝鲜半岛造成洪涝,甘肃舟曲突发性大暴雨和泥石流以及松花江暴雨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由于2010年夏季整个欧亚地区经向型环流异常发展,高空急流经向分量很大,这导致高、低纬冷暖空气在不同地区持续相互作用,不仅使阻塞高压在中高纬俄罗斯西部异常发展、强大和持续,而且使低纬巴基斯坦发生严重洪涝,以及我国中纬度地区的强烈暴雨。季风活动在引发上述暴雨洪涝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分别表现为来自低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两支暖湿气流与沿着阻高东侧南下的冷空气在巴基斯坦北部上空交汇;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和中纬度西风带的水汽在我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上空交汇。  相似文献   
245.
滇南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多普勒统计特征及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鹤  严华生  王晓君  刘建平  白永恩 《气象》2011,37(10):1216-1227
利用普洱CIND3830-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对2004—2009年滇南普洱、西双版纳典型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的识别方法和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云初始回波中心强度在40 dBz左右,高度在5 km左右,接近0℃层高度。冰雹云径向速度≥10m·s^-1,辐合特征明显,97%的移速≥30 km·h^-1,中心强度为55~69 dBz。97%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7.5 km,92%的冰雹云的45 dBz回波顶高超过-20℃层高度;大风回波可分为4种类型。96%的大风回波径向速度≥10 m·s^-1,50%的辐合特征明显,85%的移速≥30 km·h^-1,大风回波中心强度为30~55 dBz;强降水回波的辐合特征明显,79%的回波径向速度〈10 m·s^-1,85%的移速〈30 km·h^-1,回波强度集中在40~45 dBz,高度集中在6.5 km以下,强中心高度低于4.5 km,85%的强降水回波移速〈30 km·h^-1。这些特征可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6.
The most severe snowstorm and freezing-rain event in the past 50 years hit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in January 2008.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nomalous climate event was the occurr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particularly the persistent blocking that occurred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Along with atmospheric anomalies, a strong La Nia event in the Pacific and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North Atlantic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lower boundary. Since a brief analysis suggests that La Nia exert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rals, the key point of focus in this study is on the role of the warmer SSTAs in the North Atlantic. Based on an observational composite, North Atlantic SSTAs pattern when the height anomaly over the Urals is strongly positive is found similar to that in January 2008, but no significant SSTAs occurred elsewhere, such as the Pacific. Using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ECHAM5, the impact of North Atlantic SSTAs on the extratropical atmosphere circulation in the event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rm SSTAs strengthened the blocking high over the Urals, through anomalous transient eddi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study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al composite indicates that the warm SSTAs in the North Atlantic were inde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nowstorm disaster of January 2008.  相似文献   
247.
南坪矿区钼金矿段钻孔坍塌防治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坪矿区钼金矿段岩石受地质应力强挤压作用破碎成大小不等的碎块、碎屑,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心极其破碎,胶结疏松,如果冲洗液选择和操作方法不当,一旦坍塌,极易形成连锁反应,坍塌无法控制,含角砾的大颗粒岩屑随冲洗液上返途中在完整孔段孔壁间隙变小处群体封堵,导致憋泵无法冲扫,治理难度极大,历年来钻遇该地层时均有不同程度报废工作量现象。从冲洗液选择和钻进工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经过ZK557、ZK477两钻孔治理实践,成功总结出应对该地层的有效方法,为该类地层的防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48.
    
In terms of Kuo-Qianp-sigma incorporated coordinate five-level primitive equation spheric band (70°N–30°S) model with the Ural high’s effect introduced into it as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study is made of the high’s influence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dryness/wetness of eastern China based on case contrast and control experiments. Rusults show that as an excitation source, the blocking high produces a SE–NW stationary wavetrain with its upper-air atnicyclonic divergent circulation (just over a lower-level trough zone) precisely over the middle to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nhancing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 situ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perturbation growth, causing an additional secondary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t the jet entrance, which intensifies the updraft in the monsoon area. As such, the high’s presence and its excited steady wavetrain represent the large-scale key factors and acting mechanisms for the rainstorm over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catchmen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land. This study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of Major Key Projects of China.  相似文献   
249.
亚洲偶极子阻高与江淮梅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1971—1991年6—7月逐日500 hPa高度资料,计算亚洲地区(45—75°N、50—160°E)内3个区域的阻塞指数,讨论偶极子阻高与孤立子阻高的气候特征,提出亚洲偶极子阻高是江淮梅雨期主要的西风带环流型及偶极子阻高的异常活动对1991年江淮特大洪水的作用;同时初步探讨偶极子阻高的垂直经向环流结构特征对江淮梅雨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0.
大气中偶极子阻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北半球5天平均的500hPa位势高度图,对1969—1984年间北半球所产生的偶极子阻塞进行了统计研究,并且还讨论了偶极子阻塞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同时对偶极子阻塞的纬度分布等问题也作了探讨,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