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4篇
  免费   995篇
  国内免费   1765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1525篇
地球物理   894篇
地质学   2190篇
海洋学   1419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44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塔里木西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陈国俊  肖立新 《沉积学报》1999,17(4):560-565
塔里木西部在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物供应速率等因素变化,造成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级别的沉积间断,其产物---不整合面是建立该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研究区古生代大体经历了(寒武-奥陶纪)海进→(志留-泥盆纪)海退)→(石炭纪)海进→(二叠纪)海退的沉积旋回,形成了特征各异的层序序列。研究表明,其中Ⅰ级不整合面(层序面)有前震旦系顶界面、奥陶系顶界面和古生界顶界面。根据地面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以及不整合面的特征和级别,首次在古生界识别出2个Ⅰ级层序、6个Ⅱ级层序和12个Ⅲ级层序。Ⅰ级层序是在不同的构造背景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Ⅱ级层序尽管特征各异,但一般均有四种基本叠置方式组成,即退积、进积、加积和上超。Ⅲ级层序一般由层序界面、海侵面和最大海泛面所限定的体系域组成,均发育TST和HST,有时出现SMST和LST。不同的体系域和沉积相控制着烃类生储盖层的分布,TST与生油层和储集层的形成有关,而HST多与盖层和储集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92.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凡  吴德星 《海洋与湖沼》1999,30(3):333-341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被推断为第二斜压模态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带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结果表明,以110°W测站为例,20d振荡流速构方根为21.8cm/s(纬向)和22.1cm/s(经向);单一流速振幅的特征值为30-50cm/s,最大振幅可达70cm/s;u季节变化的均方根小于17cm/s,v无明显季节变化。年平均流速通常小于5cm/s。以上各统计量表明,20d周期波动引起的v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流速变化中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93.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根据华北地区18个代表站1951 ̄1996年月降水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该地区进行降水气候区的划分,并讨论了华北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热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可划分为两个降水气候区;华北1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前一年10月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西部热含量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华北Ⅱ区汛期降水与同年冬季黑潮热输送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初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夏季雨型的前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951~1995年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雨型的前期大气环流及我国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1月份北太平洋地区、秋季中国南海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有预报我国夏季雨型的信号.夏季不同雨型的前期冬季特征不同,我国的降水、气温场也有差异,4月份我国大范围的温度异常也是值得注意的预测信号.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雨型的预报信号及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995.
论龙门山中段前缘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各种油气成藏必要条件的配置关系出发,把龙门山中段划分成半裸露带、单斜带和隐蔽带三种勘探领域。提出了“适时隆起”的概念,阐述了蓬莱镇组(J3p)气藏、白垩系气藏主要受燕山晚幕和喜马拉雅期运动的控制,表现为天马山组(K1t)或灌口组(K3g)为厚度减薄带。这些认识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在龙门山前缘寻找富集油气藏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欧洲中心1982年12月、1983年4月、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实际观测资料,作为非线性临界层模式的基本气流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用1982年12月和1983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强、范围大、数目少,维持2 ̄3个单体,且向西移,东西振荡周期1-2个月。用1984年10月和1985年4月的基流模拟出的副高弱、范围小,成带状分布,数目多达4个单体,副高合并、分裂得较快,亦  相似文献   
997.
副高北进过程的个例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一次出梅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过程,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副高北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在副高北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对应出梅时的环流形势,大气内部的动力调整过程具有使副高增强北进的趋势,是副高北进的主导因子。2)在3~5天时间尺度上,非绝热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总效应使副高减弱。就各非绝热因子而言,净辐射过程的总效应使副高减弱,不利副高北进;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有利副高的维持和增强,有利副高北进。就地区而言,南亚季风区加热具有同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加热相同的作用,正的加热增强有利副高增强北进。  相似文献   
998.
近40多年四川盆地降温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滑动滤波技术, 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 四川地区温度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气温在70 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突变, 由偏暖阶段进入偏冷阶段。其中, 50 年代最暖, 80 年代最冷, 这种偏冷趋势在夏季最显著;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同样在70 年代中期发生了一次突变, 由偏暖阶段进入偏冷阶段, 也是50 年代最暖, 80 年代最冷, 这种偏冷趋势同样在夏季最显著;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在变化趋势上与四川盆地气温变化具有同位相关系;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 冷) , 引起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西( 东)偏北(南) , 造成四川盆地气温异常偏暖( 冷) ;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热状况的变化, 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等环流系统变化是造成四川盆地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9.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考古中可提高对地电结构的分辩率。文中简述了改进的佐迪反演方法,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实例,并用该方法对商丘周朝古城遗址的两条高密度探测剖面进行了处理,反演后得到了与考古资料较为接近的结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地区工程勘察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探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4个实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技术在不同地区进行工程勘察的方法特点及资料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岩层划分、探测地下岩溶和隐伏断层等方面有独到作用,可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