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51.
地基GPS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 期间, 同时进行了小规模的地基GPS长时间连续估测大气水汽总量的外场试验。试验中应用探空和地面降水资料与GPS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基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与探空得到的大气水汽总量, 两者随时间演变的趋势一致, 两者估算的水汽总量平均偏低6.5 mm, 两者偏差的均方差为4.3 mm。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明显的呈周期性变化, 平均周期为7.2天。从GPS反演的大气水汽总量随时间演变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水汽的积累与释放过程, 并与地面降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地面降水大多发生在GPS反演的水汽总量处于相对高值且变化率较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2.
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的。北部和南部的降水量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的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 mm以上、25 mm以上还是50 mm以上的降水,持续1 d降水的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 d的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 mm以上降水的雨日呈减少的趋势,而25 mm以上和50 mm以上的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3.
潘晓春  陈兵  杨杰  程春龙 《气象科学》2018,38(5):666-673
基于现行工业循环水冷却塔设计标准中设计湿球温度计算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根据江苏省13座气象站1961—2013年炎热季逐日气象观测要素,利用傅里叶线谱和小波变换两种周期分析方法,揭示出设计湿球温度具有2 a、6 a、9 a及13 a的年周期性特征;进而通过分析各站不同起算年以及不同样本长度的资料对设计湿球温度计算的影响,探讨了设计湿球温度对资料年限长度的敏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湿球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与火电厂各代表容量发电机组运行费用,对江苏省境内火电厂不同代表容量机组设计湿球温度计算分别给出了最佳资料年限推荐值。  相似文献   
154.
Aboriginal inhabitants of the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advocate for greater inclusion of their Indigenous knowledge (IK)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RM) to fulfil their customary obligations to country and to exert their Native Title rights. Despite a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inclusion of IK in NRM, IK has so far been applied only sporadically. We conducted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to investigate perceptions on IK, science and how they affect integration of the two knowledge systems in the Wet Tropic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K and science are perceived as different concepts; that integration is limited by weak Indigen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and that stronger Aboriginal governance and more focused engagemen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of IK in local NRM. We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NRM in the Wet Tropics needs to be reconceptualised to accommodate IK holistically, by considering its epistemology and the values and ethic that underpin it.  相似文献   
155.
几种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区域1961-1999年39 a间98个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建立6个模型分别以天文辐射、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进行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模拟,对比分析了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三种起始数据中,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均能较好地体现宏观地势对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的计算模型拟合精度相对较高.对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2个以日照百分率为主导因子,气温日较差为修正项的综合模型拟合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经典的日照百分率模型次之,但其模型系数最稳定可靠;3个气温日较差模型拟合效果最差.最终选用经验系数稳定、拟合精度较高的日照百分率模型,制作了2001年中国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56.
利用多源气象数据资料,对2018年台风“温比亚”引发山东历史极端暴雨的环境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引起的前期强降水位于鲁南地区,主要为台风外围螺旋云系降水,19日白天至夜间是此次强降水主要时段,主要受台风和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强降水落区主要集中于台风倒槽附近。(2)副高稳定少动、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此次台风强降水的主要原因。(3)超低空急流相比低空急流对出现强降水更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其强度大小影响降水的强弱程度,且超低空(500 m以下)出现20 m?s-1以上的强风速对短时强降水有明显指示作用。低空急流指数对强降水出现特别是中小尺度强降水及雨强大小有一定预示作用。(4)特殊地形在此次台风暴雨中起了较大作用,地形的迎风坡效应在山地产生的强迫抬升作用及山脉阻挡引起的水汽在山前积聚等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触发湿对流是此次台风出现短时强降水的重要触发机制。(5)此次台风暴雨过程Q矢量散度负值的强弱对于未来6 h雨强大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另外,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与冷空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7.
分析了1984-1985年中国东南部连降水日与连晴日天气和低纬度与南半球高层环流间的联系。发出除了散度场有利于连降水日天气外,南支急流区低值系统与连降水日天气也有关。这可从高层经向分布及涡动动、热量分布等环流及低层高度场分布特征证实它们对东亚副热带急流及锋区的加强北移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利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月Palmer干湿指数资料,研究了1901~1950年塔里木河流域夏季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干湿的空间分布为正常或轻微干旱,从西南至东北呈“-+”分布;流域干湿变化的线性趋势从西至东呈“+-+-”分布,整个流域50年变干旱趋势显著,但大部分地区的趋势不显著;变率空间分布为东部正变率和西部负变率;干湿指数在1910之前为正,年际变化较为小,之后,则相反;年代干湿指数值呈年代周期性变化,但干湿等级都为正常。在20世纪0年代后期、1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和40年代初期,流域干湿的年代值与50年均值差异显著。年代线性趋势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正趋势较多,其余两段时期都为负趋势,年代线性趋势在10年代末期正趋势显著,0年代后期至10年代中期、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负趋势显著。流域变率值在20世纪0年代后期至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和后期与40年代初期达到显著水平。流域干湿的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10年、1919年、1927年和1938年。3.5年和7年是此序列显著周期。本文与之前研究得出的流域干湿总体变化特征相似,而由于数据来源、研究区和研究方法存在不同,两者在具体结果方面存在差异;流域干湿变化与海温变化和大气涛动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