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501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655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GPI,Genesis Potential Index)是热带气旋生成可能性大小的空间分布函数,利用大尺度环境场可以应用于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预报,并且可以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但是目前的GPI基本都是针对全球热带气旋活动构建的,没有考虑到热带气旋不同活动地区及其内部的差异。本研究考虑到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不同特点,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南海(5~25°N,100~120°E)和西北太平洋(5~40°N,120~180°E)的热带气旋GPI。改进后的GPI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热带气旋生成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能很好地模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空间分布的气候特征(相似系数为0.67),而且能够较好地模拟热带气旋生成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时空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0—2004年我国586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每个季节和每个站点,以雨日降水量升序排列的第90个百分位值定义极端日降水阈值,分析揭示了我国四季极端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以及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型。结果表明,我国长江流域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夏季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显著增加、而在夏季显著减少,华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春季显著增加,东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冬季和春季显著增加,而西北地区极端雨日数在四季均显著增加。各季极端雨日数在线性趋势变化之上表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其典型异常型明显不同,春、秋季表现为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反位相的"偶极型"变化,夏季表现为长江流域与华南、华北地区反位相的"三极型"变化,冬季表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同位相的"单极型"变化。我国季节极端雨日数与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与ENSO的关系,而ENSO影响我国极端降水异常是通过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3.
地表土壤碘用于油气勘探的主要依据是:在地表可以获得足够光源的情况下,碘元素可替代轻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有机碘化物。地表土壤碘异常具有两种典型的异常模式——顶部高值异常与环晕状异常。根据土壤碘异常模式的形成原因,认为未开采远景区土壤碘高值异常可用于筛选有利含油气区带,详查时还可用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已采区的碘浓度高值异常,则可指示已知油气藏的扩展区。文中以实例阐述了这一认识。地表土壤碘指标的油气勘探意义在于,当与其他勘探方法结合应用时,它可从另一视角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是质量尚好的烃源岩层,该地层普遍存在较高的孔隙流体超压,为油气的向下排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来源.扶杨油层的油气来自于其上覆的青-段源岩层.数值模拟和油气纵向分布规律表明岩石的孔隙、微裂缝及干酪根网络不是油气下排的输导通道;断层的分布规律、断穿层位、演化历史及油气的纵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量发育并在源岩有机质成熟后频繁活动开肩的断穿T2-T06的断层是青-段油气下排的主要通道,该类断层即为油源断层.青-段在油气下排之后即变成了封闭能力极强的封盖层,青-段下排的油气被严格地限定在了青-段之下的扶杨油层之中.受地层倾向和起通道作用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油源断层的下降盘扶杨油层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油气主要在油源断层的上升盘-侧聚集成藏,故上升盘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5.
中国1470-2006年夏季旱涝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中国1961-1991年探空资料,分16层计算了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垂直分布,并用此分布模型"回套"1470-2006年共537年逐年夏季主雨带(按涝与不涝、旱与不旱两个标准),结果535年被"套中",1778及1902年两年错误,成功率99.6%.这表明: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分布的特征,反映了4个月后夏季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降水分布方式.  相似文献   
996.
A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4DVar) system of the LASG/IAP Climate Ocean Model, version 1.0 (LICOM1.0), named LICOM-3DVM,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of mapped observation (3DVM), a 4DVar method newly propos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Two experiments with 12-year model integrations were designed to validate it. One is the assimilation run, called ASSM, which incorporated the analyzed week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ields from Reynolds and Smith (OISST) between 1990 and 2001 once a week by the LICOM-3DVM.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run without any assimilation, named CTL. ASSM shows that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s of the upper ocean (above 50 meters), especially the SST of equatorial Pacific, coincide with the Tropic Atmosphere Ocean (TAO) mooring data, the World Ocean Atlas 2001 (WOA01) data and the Met Office Hadley Centre's sea 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HadISST) data. It decreased the cold bias existing in CTL in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produced a Nifio index that agrees with observation well.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ICOM-3DVM is able to effectively adjust the model results of the ocean temperature, although it's hard to correct the subsurface results and it even makes them worse in some areas du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only surface data.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LICOM-3DVM is to include subsurface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mode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997.
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对台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动力结构比较复杂,近岸水体对台风的响应仍然不明确。基于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1号浮标观测资料(2021年7~8月),分析了珠江口鸡啼门海域在台风“查帕卡”和“卢碧”期间海洋动力学和热力学响应特征。台风过境引起水体的纬向流速显著增强,“查帕卡”激发了强烈的顺时针近惯性振荡,“卢碧”则激发了接近惯性频率的逆时针海水运动。受当地浅水深的影响,近惯性能量在一个惯性周期(32 h)后快速耗散。两个台风引起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降温幅度均大于2.2℃,这种降温受潜热通量影响较大;同时,台风过后晚上的SST均大于白天的SST,这也是受到潜热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基于Kriging下的移动曲面拟合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测绘科学》2012,(4):160-161,170
GPS水准在工程实践中仍然以数学拟合方法为主,本文首先简述了移动法曲面模型和Kriging(克里格)统计模型的原理,然后将Kriging的权引入到移动曲面下,使2者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模型,综合模型借助Kriging方法定权,具有加权型模型的总体离散性特点,又具有曲面拟合模型的连续性优势。该模型克服了单一统计模型和函数模型的不足,理论上更为完善。最后通过某地区GPS水准网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其外符合精度比常规函数模型有所提高,不足之处是计算量大。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ICPAES)的分析方法精确分析了南海珊瑚的SrCa和MgCa比值,结合实测表层海水温度(SST),标定了海南岛南部三亚海域和西沙海域两个滨珊瑚的SrCa和MgCa温度计。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两个南海北部全新世时期的珊瑚进行SST记录重建。结果显示约540aB.P.(小冰期)西沙海域夏季月均SST较现代低约1℃,而约6500aB.P.(大暖期)海南岛三亚海域夏季月均SST则高出现代1.0~1.5℃。  相似文献   
1000.
延吉盆地油藏上的放射性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放射性测量在油藏上的异常特征反映了油藏储层的特征,所以通过放射性测量可以指示油藏的有利位置,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提供信息.从延吉盆地进行的瞬时氡气测量、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及伽马能谱测量的综合曲线出发,分析了油藏上、圈闭边缘及外侧的放射性异常特征,从而得出在油层上放时性异常特征为放射性低值,在圈闭边缘以外其放射性异常特征为放射性高值,并通过已知井进行了检正.由此提出可在构造圈闭的有利地段,利用简便的放射性综合测量对延吉盆地的勘探布钻进行指导,从而对延吉盆地的油气资源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