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6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1152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390篇
地质学   3781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了不同矿化度下(lg/L、3g/L、5g/L、10g/L)的三种钠盐(Nacl、Na2SO4和Na2CO3)对石灰性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盐复合迁移体系中盐分与水分迁移具有不同步性,影响不同步性的因子与盐分类型有很大关系.NaCl对水分移动速...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江西省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分析江西省1990—2020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差异,以摸清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类型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江西省GDP和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末期较初期GDP增长了近60倍,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减弱。2) 以南昌市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区域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设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热点区。3) 江西省人口与GDP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口分布密度高的区域GDP相对较高,反之亦然。4) 江西省耕地、林地面积总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关系,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变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城乡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99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圈矿方法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稀土总量(TREO)与稀土浸取量(SREO)是评价这类矿产资源规模与可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但是四十多年来勘查评价方法一直以总量圈矿、以配分定性,与其采矿工艺和当前稀土价值不符。本文在矿区勘查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系统的样品测试结果,结合近五年稀土价格推算的浸取量和单元素圈矿指标,开展了稀土总量、稀土浸取量和稀土单元素三种圈矿方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对比区内,用稀土总量≥0.05%圈出的矿体与稀土浸取量≥0.03%圈出的矿体,后者的矿体面积、矿体厚度及资源储量要明显大于前者,存在一些地段或部位总量圈定不是矿而浸取量圈定是矿,一些地段或部位总量圈定是矿而浸取量圈定不是矿的现象。稀土单元素圈矿能够直观地反映稀土的主要组分及分布状况,有利于体现单一稀土矿床的经济价值,较稀土总量圈矿和稀土浸取量圈矿更加精细、更加合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但也可能出现因一些元素含量偏低而难以单独圈矿的现象,从而造成资源流失。本文提出,在勘查评价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时,为保障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稀土单元素圈矿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94.
新疆北部幔源岩浆矿床的类型、时空分布及成矿谱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新疆北部与幔源岩浆有关的矿床种类齐全,成矿环境复杂,时代和类型繁多,在中国乃至世界颇具特色。主要矿床类型包括铬铁矿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PGE)矿床、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含钴磁铁矿矿床、玄武岩自然铜矿床、热液型钴-多金属矿床,以及非金属矿床等。按照含矿地质体的类型,可分为6种类型:蛇绿岩型、层状杂岩型、小侵入体型、阿拉斯加型、浅成岩型和喷出岩型。这些幔源岩浆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岩成矿系列:铜镍系列、钛铁系列和铬铁系列。钛铁系列以碱性层状岩体型钒钛磁铁矿、铁磷矿为代表,岩石具有明显的富Fe特征,属于碱性富铁质的高钛玄武岩系列;铜镍系列以小侵入体型铜镍矿、阿拉斯加型铜镍-PGE矿为代表,岩石属于铁质的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系列;铬铁系列主要为蛇绿岩型铬铁矿,岩石具富Mg贫Fe特征,属于镁质系列。3个系列的岩浆都具有亏损地幔源特征,可能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源区富含相应的成矿元素,是形成3个系列矿床相应成矿地质体的主要条件。3个系列矿床的成矿机制可分为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就地分凝、矿浆贯入、岩浆热液等过程。根据各系列矿床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建立了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3个系列矿床综合模式: 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熔离/分异,分离为3个系列,由于外部物质加入在地壳深部发生分异和熔离,在不同深度富集形成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临近地表时流体富集和分离成含矿流体,分别形成浅成岩型磁铁矿和喷出岩型自然铜矿。新疆北部各类幔源岩浆矿床从早到晚主要产于3期构造阶段/构造类型: 大陆裂解期、板块俯冲期、碰撞/后碰撞造山期(又分3个阶段: 碰撞后伸展阶段、幔柱叠加造山阶段、后碰撞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995.
首次发现扬子克拉通西缘古元古代晚期海孜斜长花岗斑岩岩体.本文报道了其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730±15Ma(MSWD=4.0,n=15).岩石具有高SiO2(69.77%~73.83%)、高碱(ALK=5.46~6.65)、低钾(K2O/Na2O=0.02~0.14)含量.里特曼指数1.04~1.65,A/CNK值为1.11~1.25,平均值为1.18(>1.1),10000 Ga/Al=3.96~7.34(均值为5.18>2.6),较高的含铁指数[FeO/(FeO+MgO) =0.95~0.99],总体显示了低钾钙碱性过铝质(SP)铁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K、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390.70×10-6~674.91×10-6,LREE/HREE=1.74~3.29(均值2.18),轻稀土分异作用明显,相对富集,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孜花岗斑岩岩体为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同期基性岩浆活动的底侵作用相关.海孜花岗岩的年龄和地球化学表明,扬子克拉通西缘存在古元古代晚期与全球性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同期的双峰式岩浆岩组合.  相似文献   
996.
廖友常 《地质与勘探》2013,49(2):274-279
以黔北铝土矿为例,对沉积型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勘查评价中的4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1)将勘查类型按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分别用初定、暂定、确定来进行定性;(2)用"菱形孔"而非"矩形孔"的布置方法来解决勘查类型的变更与工程控制间距非整倍数的问题;(3)"地表工程间距加密一倍"的适用范围是:露采且处于"剥蚀区"内的矿体。地表露头线呈线状展布且上覆有岩层或虽也强风化,但仍保存原岩层层理迹象的范围,则可与勘查类型和勘查阶段同距同网;(4)普查、详查阶段中工程矿体边界A/S的取值可在1.8~2.6之间,以保证块段矿体中的A/S值达到工业要求即可。  相似文献   
997.
张道俊 《地质与勘探》2013,49(3):570-576
赞比亚是世界著名的铜产地之一,其铜矿类型可分为层控型、沉积型、变质改造型及热液型,以沉积型为主。据现有大中型矿床铜资源量统计,沉积型矿产铜资源量占赞比亚铜总资源量的79%。各类型铜矿床总体受卢弗里安(Luflian)弧控制,层控型铜矿主要分布在穹窿核部边缘,含矿岩系为莫瓦(Muva)超群的黑云母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背斜或穹窿外缘周围,含矿岩系主要是加丹加(Katanga)超群下部的砂页岩层。  相似文献   
998.
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是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颇具争议。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中辉长辉绿岩的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388.8±1.1 Ma,确定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纯橄岩(蛇纹岩)属于低Si、低碱、高Mg的变质橄榄岩,REE呈∑REE 偏低的平坦型分布模式,Cr、Ni和Co含量较高,变玄武岩属于高Ti、富Mg、富Fe、偏碱的拉斑系列,REE分布模式呈现 ∑REE 偏低、Eu异常不明显的平坦型曲线,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为K、Cs、Th、Nb和P相对亏损的平坦型曲线,Zr/Nb比值低,总体表现出与E-MORB相似的特征。综合判断认为,萨尔托海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大陆裂谷向洋盆转化的构造环境,类似于"红海式"洋盆,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新疆地区众多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构造环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9.
Igneous rocks derived from high‐temperature, crystal‐poor magmas of intermediate potassic composition are widespread in the central Lachlan Fold Belt, and have been assigned to the Boggy Plain Supersuite. These rocks range in composition from 45 to 78% SiO2, with a marked paucity of examples in the range 65–70% SiO2, the composition dominant in most other granites of the Lachlan Fold Belt. Evidence is presented from two units of the Boggy Plain Supersuite, the Boggy Plain zoned pluton and the Nallawa complex,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high‐temperature magmas solidified under a regime of convective fractionation. By this process, a magma body solidified from margin to centre as the zone of solidification moved progressively inwards. High‐temperature near‐liquidus minerals with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trapped interstitial differentiated melt, separated from the buoyant differentiated melt during solidification. In most cases much of this differentiated melt buoyantly rose to the top of the magma chamber to form felsic sheets that overly the solidifying main magma chamber beneath. Some of these felsic tops erupted as volcanic rocks, but they mainly form extensive high‐level intrusive bodies, the largest being the granitic part of the Yeoval complex, with an area of over 200 km2. Back‐mixing of fractionated melt into the main magma chamber progressively chang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melt, resulting in highly zoned plutons. In the more felsic part of the Boggy Plain zoned pluton back‐mixing was dominant, if not exclusive, forming an intrusive body cryptically zoned from 63% SiO2 on the margin to 72% SiO2 in the c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onalitic bodies do not generally crystallise through convective fractionation because the differentiated melt is volumetrically small and totally trapped within the interstitial space: back‐mixing is excluded and homogeneous plutons with essentiall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arental melt are formed.  相似文献   
1000.
Two contrasting granite types: 25 years later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The concept of I‐ and S‐type granites was introduced in 1974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ation that, apart from the most felsic rocks, the granites in the Lachlan Fold Belt have properties that generally fall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This has been interpreted to result from derivation by partial melting of two kinds of source rocks, namely sedimentary and older igneous rocks.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n these two granite types is reprinted and reviewed in the light of 25 years of continuing study into these gran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