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71篇
地球物理   340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3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观测的TBB资料,对2015年8月19日发生在林芝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原低涡切变的环流形势下,伴随辐合线发展的线状对流系统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WRF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降水的落区、量级。西南风引导的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对中尺度结构的分析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以及在降水区存在的正涡度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分布能够为暴雨提供有利的热力条件,垂直螺旋度低层正中心的配置反映出大气的不稳定分布,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与维持。  相似文献   
922.
This study examines associations between California Central Valley(CCV) heat waves and the 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MJO). These heat waves have major economic impact. Our prior work showed that CCV heat waves are frequently preceded by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and eastern Pacific oceans, in patterns identifiable with MJO phases. The main analysis method is lagged composites(formed after each MJO phase pair) of CCV synoptic station temperatur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and velocity potential(VP). Over the CCV, positiv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ccur only after the Indian Ocean(phases 2-3) or eastern Pacific Ocean(phases 8-1) convection(implied by OLR and VP fields). The largest fractions of CCV hot days occur in the two weeks after onset of those two phase pairs. OLR and VP composites have significant subsidence and convergence above divergence over the CCV during heat waves, and these structures are each part of larger patterns having significant areas over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Prior studies showed that CCV heat waves can be roughly grouped into two clusters: Cluster 2 is preceded by a heat wave over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 while Cluster 1 is not. OLR and VP composite analyses are applied separately to these two clusters. However, for Cluster 2, the subsidence and VP over the CCV are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large-scale VP pattern has low correlation with the MJO lagged composite field. Theref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JO convection and subsequent CCV heat wave is more evident in Cluster 1 than Cluster 2.  相似文献   
923.
根据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将影响浙江省的七次飑线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冷涡类西北气流型和槽前西南急流型。通过环境场和雷达结构特征提炼异同点,结果表明:飑线系统发生在高空槽配合地面低压发展的有利环境场,对流层中高层相对干冷的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在对流发展区建立显著的条件不稳定层结。西北气流型由东亚大槽后干冷平流的强迫作用及925 hPa至地面辐合线触发产生,生命史长、强度强是主要特点;西南急流型飑线多发生在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场,西北东南移向的飑线主要由锋前低压系统内的冷暖交汇加上锋面抬升触发,而西南东北移向的飑线由西南急流强迫产生,低层西南急流脉动或风速辐合、地面辐合线等为触发抬升条件。T850-500大于27 ℃,可以较好表征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场,Bli、BCAPE等指示意义显著,而K指数和Si指数对西北气流型飑线无指示意义。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飑线回波的组织化及回波垂直结构的倾斜;径向速度场的大风速区和MARC特征是飑线的共同特征,大风速区能直观地判断大风的位置和强度;阵风锋易出现在自北向南的强对流系统中,和阵风锋相交的回波强度强,持续久,易产生冰雹;冰雹回波在径向速度图上通常存在强的切变辐合或中气旋等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24.
2018年1818号台风“温比亚”进入河南后停滞少动,移向有多次改变,累计在河南省境内滞留长达40小时,造成河南省东部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利用高空探测、地面观测、NCEP 1 °×1 °再分析等资料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数据,对“温比亚”登陆进入河南境内后停滞少动及转向机理做详细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台风低压处在100 hPa高压带中的弱风区里,低层受高压带“包裹”或阻挡,低压缓行或停滞。200 hPa低压附近有风速辐合时,低压移速减慢,反之则加速,低压下游的风向对其移动方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压周围合成风场显示,北侧偏东风远大于南侧偏西风时,低压西行;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时,低压北行;低压周围风场对称分布时,低压停滞;当非对称逐渐加强时,移向转为大风速轴的方向。500 hPa台风低压中心附近最大U、V风风速演变表明,北侧东风逐渐减小,西行低压移速随之变慢;东西风速差及南北风速差均减小到最小值且基本相当时,低压先停滞后转向,而后随着反方向风速的逐渐增大,低压沿着合动量方向移动。584 dagpm与588 dagpm之间风向与低压移动方向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5.
胡嘉缨  银燕  陈倩  胡汉峰 《大气科学》2019,43(1):171-182
采用考虑化学气体传输过程的云模式模拟了2014年7月30日发生在安徽滁州境内一次深对流过程,研究深对流活动对不同高度示踪气体的输送及再分布作用。结果表明,在积云发展阶段,强上升气流使得云内源层示踪气体有效地向上输送,对流层中部强的夹卷过程及水平入流使得云外气体入云输送至主要对流区,并在垂直气流的作用下进一步影响各层示踪气体的分布。各层示踪气体均可向上输送至对流层上部,其中对流层中部示踪气体(2.1~4.5 km、4.5~7.5 km和7.5~10.8 km)的向上输送作用与近地层示踪气体(0~2.1 km)的贡献相当。例如,输送到11~13 km的示踪气体有4.9%来自近地层,6.3%来自2.1~7.5 km。此外,近地层示踪气体可在深对流的水平输送下向云侧边界扩散,将局地污染输送到云外周边地区。源层高度位于2.1~4.5 km的示踪气体可下沉输送至近地层,形成新的局地污染。随着源层高度的抬升,示踪气体向下输送作用减弱,其中对流层上层示踪物(10.8~15 km)无法输送到6 km以下。  相似文献   
926.
王国荣  平凡  翟亮 《大气科学》2019,43(4):895-914
局地触发及组织化发展中尺度系统的生消演变是影响对流性降水临近预报的核心和关键。本文结合雷达外推预报、专家系统以及快速循环更新的高分辨数值模式系统,发展和构造了一种适合北京地区的基于数值模式预报诊断自适应的对流性降水临近集合预报新方法(APEN)。APEN基于降水外推预报结果,采用模糊逻辑算法,利用北京市气象局快速循环更新同化系统(RMAPS-IN)提供的对流诊断因子,计算对流系统发展演变(新生、增加和减弱)概率;在此基础上,扰动诊断因子阈值和权重,形成对流发展的集合概率预报;最后综合专家经验,根据对流集合概率,在降水外推预报基础上进行对流性降水调整。应用APEN,针对北京两次强弱降水过程,进行了降水的临近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基于RMAPS-IN多种诊断因子的对流发展集合概率在强弱两种天气背景下,都能较好的反映对流系统在临近时段的发展趋势;基于专家经验模型的三种对流发展状态(对流新生、增加和减弱)下的降水调整,能合理的表征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对降水的影响。APEN降水预报和RMAPS-IN的业务预报的对比显示:无论是系统性对流过程还是局地激发对流过程,APEN预报的降水落区和强度都更接近于实况,尤其是考虑对流发展演变影响的降水强度预报明显优于RMAPS-IN,APEN在北京地区对流性降水的临近预报中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2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PIAP3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对夏季中国南海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期间夏季中国南海西南水汽输送较强,负位相期间则较弱。原因可归结为以下:正位相期间,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多活动于热带西印度洋,其向东传播受到阻碍,但经向传播明显,通常可传播至孟加拉湾地区,同时PIAP3显示印度洋季风槽位置偏北,且印尼以西过赤道气流较强,从而使得这一地区气旋性环流得到建立与加强。孟加拉湾地区对应着较强的对流活动以及深厚积云对流加热,从而通过对流加热的二级热力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向北推进,进而使得南海地区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得到建立与加强。在此期间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地区对流活动较强,而苏门答腊沿岸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由此增强了Reverse-Hadley环流,使低层经向风较强,进而增强了南海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了Reverse-Hadley环流的增强。负位相期间,MJO多活动于热带东印度洋,在东传过程中受到Walker环流配置影响,在140°E赤道附近形成东西向非对称积云对流加热热源,其东侧Kelvin波响应加强了东风异常并配合副热带高压南缘东风压制了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在此期间,MJO在南海地区的经向传播较强,但经向传播常止步于南海地区15°N附近,虽携带大量水汽,但深厚积云对流强烈地消耗水汽使大气中水汽含量降低,PIAP3大气环流模式证实负位相期间深厚积云对流对水汽消耗加大,从而使得负位相期间南海地区水汽含量与正位相期间大体相近,但由于经向风不足使水汽向北输送较弱。  相似文献   
928.
关于地下水变密度流与溶质运移的研究通常局限于二维系统中,三维系统中的研究非常有限。然而,仍有零星研究表明,三维系统中的对流过程与二维系统不同。文章通过SEAWAT-2000进行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二维和三维系统中的变密度溶质运移过程,利用舍伍德数、空间矩和稀释指数量化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溶质扩散、稀释程度。结果表明:二维系统产生分散指流,而三维系统中因扩散程度的增强使得分散指流的产生受到抑制,但是,三维系统的不稳定性比二维系统更强,对流入渗更快,与指流的产生与否并无直接关联。另外,三维系统中溶质的稀释程度大于二维系统,但溶质在二维系统中将更快接近稀释的最大值,传统二阶中心矩可能会造成自由对流和不稳定性溶质运移过程中溶质扩散和稀释程度的错误估计。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正确预测三维自然含水层中的自由对流和溶质运移。  相似文献   
929.
勘探实践表明,受岩浆侵入改造的变质泥岩能够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同时岩浆侵入引发热对流和提供热液而影响砂岩围岩储层,因此探讨岩浆侵入对碎屑围岩的影响作用及其机理对于扩大油气勘探领域和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紧密围绕这一知识体系,概述了岩浆侵入影响沉积围岩的过程、侵入活动与油气储层的关系,归纳了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从储层储集性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研究,总结了岩浆侵入作用对碎屑围岩储层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1挤压变形作用。包括围岩宏观上发生塑性变形或脆性破裂、微观上碎屑颗粒脆性破裂和压溶作用。2热传递及热液变质作用。包括引发热对流使砂岩围岩改造、热烘烤引发泥岩热变质以及形成明显的变质构造。3直接或间接为成岩作用提供物质来源,产生溶蚀或沉淀。这些因素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双重作用。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热对流机理研究、侵入作用的影响范围,研究和建立不同侵入特征对围岩储层影响的机理并建立相应的模式。  相似文献   
930.
2015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博宇  张芳华 《气象》2015,41(9):1170-1176
2015年6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双极型,较常年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接近常年同期。2015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0.3℃,较常年同期(20.0℃)偏高0.3℃,北方(南方)地区气温总体较常年同期偏低(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4.8 mm,较常年同期(99.3 mm)略偏多5.5%。月内出现8次主要的降水过程。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强降水天气较多,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云南西部干旱发展,海南干旱有所缓解,东北地区等地多阵性降水;全国21个省(区、市)遭受风雹灾害。全国64个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今年第8号台风鲸鱼在广东登陆,是今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