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71篇
地球物理   340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3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采用NCAR/PSU研制的非静力双向嵌套的仔尺度模式MM5,模拟了热带气旋碧丽斯(2000)从热带弱低压发展为热带风暴及台风的过程.分析表明非对称流在低层发展并通过涡动通量项向对称流转换,使得热带弱低压快速发展达到热带风暴强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涡动通量项不仅依赖于非对称流的强度,还取决于非对称流型.当非对称流场为气旋式流入或反气旋式流出时,非对称动量向对称动量转换,非对称流减弱,轴对称流加强;反之,当非对称流场为反气旋式流入或气旋式流出时,动量由对称流向非对称流转换.  相似文献   
982.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闵锦忠  李春  吴芃 《大气科学》2005,29(6):947-954
利用1979~2001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OLR和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对流活动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多).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副高的东西位置、面积、强度异常等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另外,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显著对应着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呈经向分布的Rossby波列(即东亚遥相关波列),该波列结构的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3.
利用雷达投入运用一年来的风廓线产品资料,对给桂林站造成大雨以上或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进行分类,挑选几个典型个例,结合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进行研究。得出各类天气形式下风廓线产品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84.
The NOAA dail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and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are us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dominant convection m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over Asia,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summers from 1997 to 2004.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OLR indicates the convective variations over Asian monsoon region are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he western subtropical Pacific (WSP) than with those over the north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NTIO). (2) The EOF analysis of OLR indicates the first mode (EOF1) exhibits the out-of-phase variations between eastern China and India, and between eastern China and the WSP. The OLR EOF1 primarily exhibits seasonal and even longer-term variations. (3) The OLR EOF2 mostly displays in-phase convective variations over India, the Bay of Bengal, and southeastern China. A wavelet analysis reveals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ISV) features in 2000, 2001, 2002, and 2004. However, the effective ISV does not take place in every year and it seems to occur only when the centers of an east--west oriented dipole reach enough intensity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s. (4)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OLR EOF3 a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ose of EOF1 and EOF2, and an effective ISV is noted from 1999 to 2004. The OLR EOF3 implies there is added complexity of the OLR pattern when the effective ISV occurs. (5)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s the precipitation over India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SV,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even longer-term variations than precipitation occurring over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985.
2010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利强 《气象》2010,36(7):174-179
2010年4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分布成偶极型,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呈四波型分布,四个大槽的强度偏弱,南支槽接近多年平均位置,但强度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于常年。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9.1℃,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6.1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2.3 mm。月内,西南旱区多次出现降水过程,大部地区旱情缓解;此外我国共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部分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相似文献   
986.
搭载在中国新一代极轨卫星FY-3A上的微波湿度计对于大气湿度以及云雨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探测能力。利用其150 GHz极化波段亮温和183.31 GHz附近的水汽吸收波段亮温及其反演产品,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特大暴雨中10:00—11:00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襄樊10:00—11:00强降水产生时,微波湿度计5个波段亮温均处于低值区的大梯度带;极化比、极化差出现明显的大、小值分裂;微波湿度计的高频通道资料表明,襄樊处于深对流中心地带,正是这种深厚的对流系统导致了襄樊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987.
热带夏季风场与对流场季节内振荡传播模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异常。结果表明:各要素反映的BSISO各种模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对流层低层风(850hPa纬向风或经向风)与对流比较一致。850hPa经向风(纬向风)所反映的纬向(经向)传播BSISO谱分布气候特征与对流情况最相似。在ENSO发展年,850hPa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加强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北传波变化趋势都与对流相似。在ENSO衰减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赤道外西传波)减弱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对流以及850hPa经向风、200hPa纬向风和200hPa经向风4种要素都能体现南海及周边地区北传波明显减弱这一特征。对流和850hPa纬向风所反映的北传波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之间关系一致。  相似文献   
988.
用多普勒雷达对三次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江津  刘一玮  王彦 《气象》2009,35(1):48-54
利用2006年6月12日夜间、7月12日凌晨和7月12日夜间天津地区3次强对流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在降水的开始和成熟阶段,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变化一般先于回波强度场的变化,在做降水短时预报时应重点关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变化,同时还可参考Auto-nowcaster系统的预报结果,通过判断未来雷达回波的强度变化及移动方向,提高对强对流降水过程的短时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89.
河西走廊一次夏季强沙尘暴的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张掖CINRAD-CC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对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快速东移叠加到地面热低压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T-LnP图上500~540 hPa干暖盖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存储和积累,干暖盖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沙尘暴发生前对流系统先从低层发展,然后迅速向中层发展;沙尘暴发生后中低层雷达回波减弱;中层回波开始增强,并向下发展,降水增大后,沙尘暴减弱消失;沙尘暴发生在紧邻强回波前面弱回波区域内;地面观测沙尘暴发生、发展、消亡时间与逆风区生消演变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发生在逆风区范围内,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逆风区外层风速大值区的强辐合上升气流中.  相似文献   
990.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岳彩军 《大气科学》2009,33(1):51-70
2005年7月19日08时~20日08时“海棠”(Haitang)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小时期间, 带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 且台风北侧降水较南侧强, 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利用WRF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基于模拟结果, 不仅分析研究了相对湿度、 垂直上升运动场, 同时还进行改进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以及计算分析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的强迫作用, 定量分析“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 WRF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主要降水落区, 以及300 mm以上极端强降水的强度、位置, 模拟效果令人鼓舞。(2) 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可能是造成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3) 台风北侧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较其南侧强, 进一步计算分析发现, 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也呈明显非对称分布, 且台风北侧强于南侧。(4) 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1.6~2.5倍, 且地表摩擦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约是地形抬升作用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的2~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