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2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1118篇
测绘学   582篇
大气科学   1109篇
地球物理   984篇
地质学   2273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208篇
综合类   356篇
自然地理   98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统计分析沙坪坝1951~2002年间发生的浓雾事件,结合2001年12月重庆市雾的外场试验资料,探索重庆市主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重庆主城区浓雾随年代演变有减缓趋势;主城区浓雾是自然雾与烟尘等的混合物,河谷及城市效应使雾更浓;城市中出现浓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在近地面层有逆温及增湿降温现象;高浓度气溶胶的净辐射效应阻碍白天混合层发展,使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定,它是重庆连续几天有雾的原因之一;浓雾具有一定的湿沉降作用,能有限地清洁空气;有浓雾的天气条件下,建议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避免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2.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问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孟加拉湾槽加深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孟加拉湾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143.
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峰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4,62(3):347-354
文中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 a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0 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6月份,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以双阻为主要形势;7月份,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多发生在60°N以北,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6.6%.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移距最长,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阻高多集中在贝加尔湖东部与乌拉尔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阻高频次的62.0%和49.7%,平均生命期分别达到7 d/次和9 d/次以上.  相似文献   
144.
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高性能计算机与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 ,使得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化成为可能 ,世界上主要的气象中心最近几年纷纷发展非静力中尺度模式 ,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其中尤以英国气象局新发展的非静力通用模式最为突出。基于此 ,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非静力中尺度预报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并对该类模式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5.
根据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岩石密度、磁性的不同,通过重磁异常分离、延拓、求导、异常的彩色编码及重、磁特征信息的复合处理等,按重磁反映的岩浆岩带所处的构造单元部位、岩浆系列特征以及与矿带的时空关系,将秦岭造山带划分为2带和7个群段.  相似文献   
146.
准噶尔盆地表层结构基本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勘探区内表层及近地表结构的地球物理特征,往往取决于相应的地质体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同表层及近地表地质体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对地震勘探中静校正方法的确定以及静校正量的求取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就其表层地质结构可分为山前冲积扇、戈壁、农田、沙漠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地质结构体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7.
长江中游洪水沉积特征与标志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记录是研究洪水规律的重要依据。通过对1998、1999、2002年长江中游洪水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洪泛沉积在沉积体形状、沉积结构和沉积物成分等方面,具有与正常河道沉积明显不同的特点,可为古洪水事件确定提供可能和依据。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长江中游洪泛沉积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溃口洪水事件的沉积、滨岸带的洪水沉积和洪水漫滩沉积。进而对各种类型的沉积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初步建立了其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8.
基于对第二松花江流域上游小山、松山、两江水电站中长期水文预报研究成果,论述了综合中长期水文预报的研究思路和定性预报、定量预报的分析研究方法。该研究通过2002年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9.
通过研究探地雷达信号的小波变换的模特征点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揭示了探地雷达信号奇异点和其小波变换模极值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研究,对小波各级分解的模特征点进行变频域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地质雷达信号,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求解李氏指数,从而进行地质体边界的检测。无论从理论模型的论证还是实际资料的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0.
Water and water related matters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water scarce countries like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at relies heavily on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to ensure a secure food supply. In South Africa, present day irrigation projects rely o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are usually large undertakings beyond the reach of individuals or small communiti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large irrigation projects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A 100 years ago a different set of rules applied. Irrigation could only be achieved by hand-dug furrows that supplied water in relatively small quantities to small farming communi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such a small community, the Leeukloof farming community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For the past 93 years this community has maintained a furrow that supplies water not only to farms bordering the Perdeberg River, which supplies the furrow with water, but also to farms not bordering the river. The authors try to reconstruct the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furrow, methods of water extraction during each phas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role of the furrow system. The perception by the community of the necessity of this method of water extraction from the river system is also investigat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