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8篇
  免费   822篇
  国内免费   1537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2458篇
地球物理   406篇
地质学   860篇
海洋学   68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李文毅  张洋 《气象科学》2023,43(4):427-437
本文通过对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合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地表气温与南半球大气环流之间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期(4月)南半球极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呈现负位势高度异常、较低纬度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呈现正位势高度异常时,高原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区域夏季出现暖异常。在上述遥相关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中间桥梁作用。在高原夏季温度偏高的年份,前期跨赤道的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也持续偏暖,带来的海陆热力对比减小、经向跨赤道气流减弱有利于削弱夏季的季风环流,使得高原夏季降水偏少,有利于形成高原夏季的暖异常。在这一高原气温—南半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关系中,4月南半球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和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相关的异常高度场分布也十分相似。这一前期的跨赤道区域海温异常与南半球中高纬度位势高度场异常的因果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992.
贵州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贵州省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的分析,表明我省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规范人类生产生活行为,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3.
李嘉睿  何立富 《气象》2017,43(9):1160-1164
2017年6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偏强且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多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弱。6月全国平均气温20.3℃,较常年同期偏高0.3℃;全国平均降水量112.3 mm,比常年同期(99.3 mm)偏多13%,长江流域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我国南方地区有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部分地区暴雨洪涝重;与此同时,东北、华北等地少雨高温,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月内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在广东深圳登陆;全国19个省(区、市)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994.
2017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霍达  孙军  储文宗 《气象》2017,43(10):1302-1308
2017年7月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主体强度较常年偏强;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位置偏北,脊线持续北抬。7月我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21.9℃)偏高1.3℃。全国平均降水量112.5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6.7%,东北地区西部、江南地区东北部、江淮地区西南部和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少显著。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和南方,7月我国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7月13—14日降水过程多方面突破历史极值。7月西北太平洋地区有8个台风生成,其中7个台风活跃,3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台风生成个数与1994、1967和1971年并列为历史同期最多。内蒙古东部出现气象干旱,江淮江汉伏旱发展。中东部地区和新疆持续高温天气,最长持续天数为20 d,1884站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极值为49℃,发生在吐鲁番站。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99—2010年共45个冰雹日个例(全省同一天有≥2站出现冰雹),分析冰雹日高低空、地面形势特征和降雹落区,发现降雹与500 h Pa环流形势关系密切。因此依据冰雹日08时500 h Pa高空形势及对流层低层的特点,将河南省冰雹天气形势划分为西北气流型、东北冷涡型、华北冷涡型及低槽型4个天气类型,并依据不同的天气类型给出可能发生冰雹的大致落区。由于冰雹的形成除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低层水汽辐合、大气不稳定层结、触发机制3个基本条件,因此本文进一步对河南省冰雹日当日500 h Pa低槽低涡位置、地面冷锋位置、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探空资料等进行分月统计,获得冰雹预报的判别指标。基于以上条件,引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完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模式,依据河南省内及周边的共7个探空站资料制作河南省的区域客观预报。通过4个月的业务应用,发现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并结合三维冰雹云模式来预报河南省的冰雹天气,空报率较高,漏报率较低,提高了冰雹的预报时效,为重点防雹作业区争取到了充分的作业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常州市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12—2014年常州市的大气污染情况,将大气重污染日的地面形势场进行了分型,并重点分析了污染程度极为严重的2013年1月的气象条件,得到以下结论:1)近3年常州市共计出现大气重污染日54天,冬季为重污染日数最多的季节,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2.5。2)可将重污染日的地面形势场归纳为均压场型、高压底部型、高压后部型、变性高压型和低压型5种类型:均压场型扩散条件差,为大气重污染最常见的地面形势;高压底部型一般伴随有冷空气扩散,往往导致上游污染物的输送;高压后部型、变性高压型分别意味着冷高压移出和变性减弱致使污染物累积导致大气重污染发生;低压型一般易出现降水,若前期污染程度较重或降水较弱,往往导致污染维持。3)2013年1月大气污染极其严重,单月共计出现重污染日14天,降水量异常偏少是本月重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温高湿小风环境则有利于大气重污染的形成。4)秋冬季节多冷空气活动,本地往往经历均压场高压底部冷空气冷高压均压场的循环过程,冷空气“间歇期”为大气重污染高发时段,故地面形势场对大气重污染的预报预警有着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51—2014年南京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京夏季降水的逐候演变特征及其异常环流。结果表明:1)南京夏季降水集中在6月第5候至7月第3候,在气候态上降水强度存在峰期位于6月第5候和7月第1候的双峰结构。降水峰期还存在准10 a的年代际变化。2)不同年份降水的候演变特征呈现为峰期在6月第5候、7月第2候的单峰结构以及双峰结构这三种状态之间转换。3)当降水单峰出现在7月第2候(6月第5候)时,同年6月第5候,西太副高偏弱(强)偏东(西)、东亚大槽和贝加尔湖浅槽偏弱(强)、南京附近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散(辐合)、中层盛行下沉(上升)运动;同年7月第2候,西太副高偏强(弱)偏西(东)、东亚大槽和贝加尔湖浅槽偏强(弱)、南京附近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合(辐散)、中层盛行上升(下沉)运动。4)南京夏季降水的峰期变化与前期冬季(175°E~50°W,10~20°N)区域的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异常有着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安宁  梁邦兴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63-1474
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称)研究立项课题旨在探究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科前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整体水平。通过分析近20年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相关议题的资助,以及受资助人在该时期对相关议题的科研情况,得出以下结论:①2011年以来,国内政治地理学逐渐被认可和关注,并呈现出以北京、广州、昆明和上海研究机构为辐射中心的地理特征;②国内政治地理研究重点为边境与边界、环境政治、领土(主权和安全)、行政区划和管治、尺度和空间、社会和文化政治等六大议题;③国内政治地理研究日渐与国际接轨,但行政区划和管治等是独特的研究。整体而言,随着国家科学基金对政治地理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期望能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需求,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地理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99.
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雷小途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1,59(5):602-615
热带气旋的主要灾害往往在登陆前后造成,登陆问题是当今热带气旋 研究的重点。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 也对中纬度地区天气产生重大影响。西风槽强度的变化可使热带气旋的降水突然 增幅30%。环境场的急剧调整常引起热带气旋运动突变,在弱环境场中,热带气旋的异常运 动与非对称结构关系紧密。中纬度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热 带气旋向极移动过程中携带了大量可供中纬度地区降水的水汽,在气旋性切变的环境场中, 热带气旋还向环境场输送能量,并激发和增强中纬度气旋性环流系统的发展,触发严重的灾 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有时也会截断低纬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及中纬度波动的能量频散,95% 左右的南海热带气旋对梅雨有显著影响,其中约86%的热带气旋会导致梅雨减弱中断甚至结 束。  相似文献   
1000.
黑河地区绿洲一沙漠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 ,同时对环流出现时温、湿场的模拟分析表明 ,绿洲—沙漠环流的发生和发展直接依赖于非均匀下垫面热力场的差异 ,白天发展强盛 ,夜间作用小。环流作用能够保证绿洲—沙漠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 ,对沙漠戈壁环境中绿洲的维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