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1篇
  免费   1541篇
  国内免费   1778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3411篇
地球物理   1376篇
地质学   2286篇
海洋学   536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374篇
自然地理   24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879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51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544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松花江流域气候变化及ECHAM5模式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观测气温、降水量资料和ECHAM5/MPI-OM模式对该流域21世纪前50 a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松花江流域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并对21世纪前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气候变暖区域响应的先锋,松花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自1980年代初持续升高,升温幅度比较显著;年降水量在1961-2000年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也不大。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场,21世纪前半叶,年平均气温仍将呈明显增加趋势,到2040年代升温幅度达1℃以上,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可能微弱增加,但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也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92.
北京市1996-2007年住宅空调致冷耗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资料,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镇住宅空调致冷耗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一定建筑设计标准下,直接影响城镇住宅空调致冷耗能的因子主要有降温强度、城镇人口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城镇家庭空调器拥有比例。总的来说,由于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镇空调器拥有比例在不断增加,因此,无论气候变暖或变冷,各地空调致冷耗能不可避免地在增加。在上述因子中,气候是目前为止唯一可能起到降低能耗作用的因子。对于城市化较快的北京市,由于城镇家庭空调器拥有比例的快速增长,城镇家庭空调器拥有比例这一因子对空调致冷耗能增量的贡献率普遍最大。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71-2005年中国591个气象台站的雾日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35 a来中国各区域年雾日数与这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提供的模式数据资料,针对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对21世纪上半叶各区域年平均雾日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划分的9个雾区的年雾日数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预估;未来50 a中国大部分地区雾日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在A1B,A2和B1情景下,雾日减少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6.2%,13.4%和12.9%。未来50 a中国雾日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情景下未来中国大部分雾区雾日数都将减少,个别地区雾日数有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雾日减少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而B1情景下雾日增加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4.
印度洋偶极子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影响亚洲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自1999年IOD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机理及其与ENSO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度洋偶极子的定义、时空分布特征、形成机理、与ENSO的关系、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5.
郑州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04-2007年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结果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特点也为夜间强,白天弱。  相似文献   
996.
选取位于中等城市城区的湖南省常德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位于小城市城郊的湖南省临澧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各气候要素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常德站和临澧站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线性递增趋势,相对湿度呈线性递减趋势,且递增(减)幅度常德站大于临澧站。常德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年的前后,气候要素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且以气温、湿度最为剧烈,显现出明显的热岛、干岛效应。针对显现出的城市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提出了减缓城市化影响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8.
ISCCP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总云量差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是国际上较权威和客观的云气候性研究计划, 自1983年以来为研究全球云和辐射平衡、云水资源分布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在分析总云量卫星和地面两种观测方式差异的基础上, 研究了1984-2006年ISCCP D2产品和我国地面观测云资料数据集总云量空间及时间差异。尽管两套资料能一致揭示我国总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气候变化特征, 但区域性差异仍比较明显。天基、地基数据可对比格点上, 全国平均而言总云量卫星观测结果比地面观测偏高8.46%, 华南地区差异最小、东北地区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3年我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 ISCCP D2产品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为0.015%, 小于地面观测的总云量每年减少速度 (0.063%); 东北地区总云量缓慢增多, 而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总云量减少。利用卫星和地面资料均以累积距平法检测出1984—2001年总云量减少、2002-2006年总云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99.
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纬度地区的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该文引入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能源影响的研究方法, 分别建立了气候变化对电力消费影响强度的动态评估模型和降温度日模型, 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量主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 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和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1956—2005年的近50年, 广州市气候变化对城市电力消费影响强度是持续稳定增加的, 正强度出现的概率呈现出增大趋势, 以10%/10a的速度增长; 通过对广州市降温度日的分析可知, 5—10月为主要的降温时期, 其气温的升高对降温度日强度变化影响很大, 达到46.6%/ ℃, 同时, 广州市的降温期长度变率也呈递增趋势, 因此, 气温的升高引发的降温度日的增加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有深刻影响; 在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 ℃, 广州市全年单位工业产值耗电将增加2.02%, 5—10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 ℃, 居民生活用电量的百分比将增加1.25%。在未来, 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近40年河北省地表干燥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北省1970-2007年48个气象台站逐日资料,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 由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之比构建干燥度指数, 并采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70-1985年, 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减少, 蒸散量的减少速率大于降水量的减少速率, 地表干燥度指数呈下降趋势, 潜在蒸散量的显著减少是地表干燥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显著降低决定了潜在蒸散量的显著下降; 1986-2007年, 由于年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 潜在蒸散量增加, 使得地表干燥度略呈上升趋势。河北省地表干燥度高值区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桑洋盆地和坝西高原, 而低值区主要在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区的承德西南部、唐山的北部和秦皇岛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干燥度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北部至河北省西部的带状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