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4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597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925篇
地球物理   458篇
地质学   883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8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红壤丘陵小区域水平上不同时段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和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王效举  龚子同 《地理科学》1997,17(2):141-149
引相相对土壤质量指数的概念,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a后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统计分析服农田,桔园,牧草地,人工林,天然林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2.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对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地区而言,风成沉积序列在地域上的差异主要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在空间上,全新世适宜期及末次间冰期中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a,5c,5e对应的时期,夏季风足可以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并具有占优势的环境效应。在阶段3的早、晚期及5b时期夏季风虽然也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但其环境效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及毛乌素沙漠南缘已不再显著。在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夏季风已不能深入沙漠-黄土边界带。  相似文献   
103.
泥炭档案气候变化重建的定量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泥炭档案气候变化重建的定量模型*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李汉鼎冷雪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长春130024)关键词泥炭档案纤维素稳定同位素气候变化定量模型用泥炭档案定量重建大气CO2浓度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1],但...  相似文献   
104.
I.TheTerracesoftheUpperYellowRiverTheterracesoftheupperYellowRiveraremostlydispersedalongthewidercoursesinseveralMesozoicCenozoicbasins(Figure1).1.TerracesbetweenNgoringLakeandGyaringLakeThesurfacelayersofthesedimentinthewideandshallowbasinswheretheYell…  相似文献   
105.
I.IntroductionStalagmiteshavebeenappliedtouseashighresolutionpaleoclimaticindicatorssincetheannualgrowthbandingwasrecognizedinstalagmites[1,2].Annualgrowthbandingcanbemanifestedinseveralmannersdefinedby1)alternatingfluorescentandnon-fluorescentcalcite[3,4];2)…  相似文献   
106.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laims that seismic shear waves respond to changes in stress before earthquakes. The companion paper develops a stress-sensitive model (APE) for the behaviour of low-porosity low-permeability crystalline rocks containing pervasive distributions of fluid-filled intergranular microcracks, and this paper uses APE to model the behaviour before earthquakes. Modelling with APE shows that the microgeometry and statistics of distributions of such fluid-filled microcracks respond almost immediately to changes in stress, and that the behaviour can be monitored by analysing seismic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physical reasons for the coupling between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differential stres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model by using percolation theory to show that large crack densities are limited at the grain-scale level by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at which interacting crack clusters lead to pronounced increases in rock-matrix permeability. In the simplest formulation, the modelling is dimensionless and almost entirely constrained without free parameters. Nevertheless, APE modelling of the evolution of fluid-saturated rocks under stress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fracture criticality and the narrow range of shear-wave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crustal rocks. It also reproduces the behaviour of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1986, M = 6, North Palm Springs earthquake,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several other smaller earthquakes.
The agreement of APE modelling with a wide range of observations confirms that fluid-saturated crystalline rocks are stress-sensitive and respond to changes in stress by critical fluid-rock interactions at the microscale level. This means that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stress and other parameters can be numerically modelled and monitored by appropriate observations of seismic shear waves.  相似文献   
107.
三角洲平原上网结河的发育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陈代钊  张鹏飞 《沉积学报》1996,14(3):103-112
龙潭组上段(24#煤顶板到12#煤)是盘县地区含煤最好的层段,对该区西北部本段地层的研究表明其中发育有网结河体系。河道沉积由多层叠置的鞋带状砂体组成,湿地沉积主要由菱铁质泥质岩夹薄层板状细砂岩(决口扇沉积)和煤组成。河流的发育和聚煤作用都显示幕式性,可能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网结状河道被认为是海侵期对低位下切河谷充填过程中经侧向冲裂水道并相互连通形成的;稳定、连续的厚煤层发育于河道大范围废弃后的海侵晚期,其次是高水位早期。  相似文献   
108.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建  刘泽纯 《地质论评》1996,42(2):166-173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109.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6,16(4):338-344
在中欧地区的河谷、洪积扇、山坡坡麓及湖底常零星分布着更新世及全新世的碳酸盐沉积物。不少学者把碳酸盐沉积当作气候变化的产物并划分出其在中欧沉积的若干时期。笔者通过德国中部Leine河流域新老石灰泉华的详细研究对泉华沉积与气候直接联系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运用不同方法测年验证,得知研究区的石灰泉华沉积始于11000aB.P,随后石灰泉华在研究区不同地点连续沉积。岩芯上沉积的变化和石灰泉华层的消失应是由地貌过程所引起的泉水出露位置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0.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存在如下3个阶段:1)大约1540~1740年,为低海面寒冷时期;2)1740~1827年,为气候转暖-海侵过渡时期;3)1827年至今,为继续海侵-气候波动变暖时期。其中1800年前后和1940年前后,气温较高。1921~1993年巴罗的气温记录说明,北极地区气温不仅有明显的10a和60a周期变化,而且年平均温度变幅极大,达4.5℃。显示极地气候变化特别强烈并不反映大幅度升温。近20年来的变暖趋势是1827年以来自然的气候波动变暖的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