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85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607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30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61.
2007年7月,红河州多受两高间辐合区影响,产生强降水,选取7月18~20日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单纯的两高辐合区并不一定能产生强降水。虽然此次过程中有深厚的西南涡从四川东南移,但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并不是西南涡,而是高空冷平流,且高空冷平流具有高层强、低层弱的特点。水汽、能量条件表现出在高层随着环流背景场南移、中低层少变的特点,较强的上升运动也集中在对流层中上层。MM5对于此次过程较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区域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降水量级偏小。  相似文献   
162.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rtuguese mainland, the upflow zone of several hot and cold HCO3/Na/CO2-rich mineral waters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important NNE–SSW faults. Several geochemic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rmal and non-thermal hydromineral manifestations that occur along or near these long tectonic alignments. The slight chemic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these meteoric hot and cold HCO3/Na/CO2-rich mineral waters seem to be mainly caused by CO2. δ13C(TIDC) values observed in these groundwaters range between –6.00 and –1.00‰ versus V-PDB (V denotes Vienna, the site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PDB originates from the CaCO3 of the rostrum of a Cretaceous belemnite, Belemnitella americana, collected in the Peedee formation of South Carolina, USA) indicating a deep-seated (mantle) origin for most of the CO2. Nevertheless, in the case of the heavier δ13C(TIDC) values, the contribution of metamorphic CO2 or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levels at depth cannot be excluded. Concerning the hot waters, the lack of a positive 18O-shift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water-rock interaction in a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to the isotopic influence of CO2 on the δ18O-value of the waters. Received: 9 August 1999 · Accepted: 8 March 2000  相似文献   
163.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monthly 500 hPa height data on a 2.5 latitude-longitude grid and 1°×1° sea ice data,the polar vortex area,intensity index and arctic sea ice area index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and the meridional distribution,period variation and the abrupts in the long range trend are analyzed to study their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ridional distribution of sea ice and polar vortex h-ave distinctive difference,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m are differen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s,and exept they have periods of 4 months,quasi half year,quasi year,4-5 years and 10 years commonly,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respective variation as well.The sea ice area is decreasing apparently since 1980's,so is the polar vortex area,but their abrupt changge time are different totally.The area of sea ice and polar vortex has prominent positive correl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of sea ice intensity,polar vortex intensity,polar vortex area is complicated.  相似文献   
164.
黄、渤海冷空气海浪场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集合天气预报系统51个预报风场驱动SWAN海浪模式,对黄、渤海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受冷空气影响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利用浮标观测资料对海浪集合预报结果进行初步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从逐时平均偏差结果可知,24h预报时效内集合平均与控制预报性能相近,48~72h预报时效内,集合平均明显优于控制预报,但均比实况偏小;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明显优于集合平均,且预报时效越长,优势越明显,集合预报极端值与实况相当或略偏大;从逐24h平均偏差结果可知,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比集合平均和控制预报更接近实况。总的分析表明:集合分位值(75、90百分位值和极端值)对受冷空气影响的海浪场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可以提高对海浪场的预报水平,且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5.
为分析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M,GSTM)与鱼类低温耐受性的相关性,本实验运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130尾斑马鱼(Danio rerio)GSTM基因5?UTR、3?UTR和第一内含子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同时分析了筛选到的基因型与其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其5UTR区域检测到AB、BC、AC 3种基因型个体,共A、B、C 3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1.000和0.5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72,所检测群体在该座位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DD、DE和EE 3种基因型个体,共D、E两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08和0.477,多态信息含量为0.362,群体在该座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UTR区域中没有发现多态性。上述2个SNP座位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5'UTR区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均没有显著相关性(χ2=4.029,P0.05)。而第1内含子3种基因型与低温耐受性状显著相关(χ2=8.498,P0.05):DD基因型在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0.00%),并表现为对受低温胁迫斑马鱼的保护性因素(OR=0.520,95%CI=0.255–1.061),而DE基因型在不耐低温群体中占优势(51.31%),表现为低温胁迫下斑马鱼的危险因素(OR=3.012,95%CI=1.413–6.419)。研究结果为GSTM基因SNPs位点与斑马鱼低温耐受性能关联分析提供了依据,也将为海水经济鱼类抗寒标记筛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6.
对渤海、黄海海域冬、夏两季表层沉积物取样,通过激光粒度仪得出粒度参数,进而分析讨论冬季强的沿岸流的作用、黄海暖流、夏季冷水团的影响以及地形、海底地貌特征、物源特征等对表层沉积物分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总体上相差不大,但部分海域如渤海中北部、渤海中南部、北黄海西北部近渤海海峡北部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季节性差异与地形地貌、沿岸流、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物源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探讨渤黄海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机制、了解渤黄海区海洋动力过程的季节差异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利用InSAR技术获取高寒高海拔地区高精度DE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Sentinel-1A SLC数据为原始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新疆西天山中部高寒高海拔地区小区域DEM,将获得的DEM与常用的SRTM v4 DEM和GDEMDE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nSAR技术处理Sentlnel-1A SLC数据可以获得分辨率为15 m的高精度DEM,该DEM数据精度优于SRTM v4 DEM和GDEMDEM,能更好地描绘地表地形细节,可作为输入数据获取地面高精度形变信息,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此外,该方法对DEM数据的更新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8.
近50a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超  韩桂荣  孙燕 《气象科学》2015,35(2):216-222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数据分析了1960—2009 年夏季东北冷涡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夏季东北冷涡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多,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少。东北冷涡异常强年,淮河流域高低层环流具有斜压性,且低层有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促进了上升对流运动活跃发展。而东北冷涡活动异常频繁,有利于引导潮湿阴冷的北方气流南下,与东亚夏季盛行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在上升运动的触发下,导致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增多;东北冷涡弱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9.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相似文献   
170.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2015,39(6):1191-1203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