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5篇
  免费   1279篇
  国内免费   2466篇
测绘学   593篇
大气科学   661篇
地球物理   2025篇
地质学   5570篇
海洋学   1266篇
天文学   5106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70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506篇
  2018年   372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728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842篇
  2010年   893篇
  2009年   1194篇
  2008年   1109篇
  2007年   1019篇
  2006年   944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679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500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369篇
  1999年   338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5篇
  1877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李海  周进  闫庆庆  陈春希 《测绘通报》2021,(12):115-119
本文结合全国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复核工作,以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自身、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与外业调查核查数据、与专题资料的一致性要求,通过分析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为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为质检工作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942.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图集》是第一部综合反映中国地理国情基本特征的大型专题地图集,多尺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等地表自然要素以及房屋建筑区、铁路与道路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信息,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该地图集的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概况,重点介绍了该地图集设计思想、内容设计与组织、制图表达、装帧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该地图集可为政府与行业部门优化国土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3.
近50a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超  韩桂荣  孙燕 《气象科学》2015,35(2):216-222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数据分析了1960—2009 年夏季东北冷涡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夏季东北冷涡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多,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少。东北冷涡异常强年,淮河流域高低层环流具有斜压性,且低层有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促进了上升对流运动活跃发展。而东北冷涡活动异常频繁,有利于引导潮湿阴冷的北方气流南下,与东亚夏季盛行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在上升运动的触发下,导致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增多;东北冷涡弱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44.
利用1961—2012年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12年苏州市大气气溶胶观测资料,在对霾日进行判识和筛选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霾与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江苏省各站年总霾日数均呈上升趋势,85%的台站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江苏省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011—2012年呈急剧上升趋势;1980年前霾日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1980年后,沿江和苏南地区为霾的高发区,东部沿海大部地区霾日较少。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以12月和1月发生最多。降水少和风速小有利于霾天气的发生;除SO2外,PM10、PM2.5和NO2等污染物浓度随着霾等级的增加而增大,其中PM2.5浓度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945.
2011~2013年中国冻雨、冻毛毛雨和冻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杰  郭学良  周晓宁  李兴宇 《大气科学》2015,39(5):1038-1048
研究冰冻天气的特征对于更好的认识冰冻天气,提高此类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从而达到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13年间中国民航机场的一小时或半小时一次的例行观测和特殊观测资料,分析了冻雨、冻毛毛雨和冻雾天气的时空分布、持续时间和气象条件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会发生冰冻天气。冻雨和冻毛毛雨的频发区与其持续时间较长区比较一致,而冻雾的少发区,其持续时间也可能较长。我国冰冻天气最容易在冬季(12~2月)发生,在1月出现的比例最高;在凌晨[00~07时(当地时间,下同)]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午后(13~14时)出现频率最低。一次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温度在-3~-1℃,露点温度在-4~-1℃,温度露点差在0~1℃时冰冻天气发生的频率最大。出现冰冻天气时的风向以东北风和北风为主,而平均风速在2~3.9 m s-1时冻雨和冻毛毛雨发生的频率最大。我国冻雨和冻毛毛雨发生时,同时常会有雾或轻雾;冻雾出现时,一般不会伴随其他天气。  相似文献   
946.
对2013年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6个地市市区各站点逐小时PM10和PM2.5监测资料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市中邢台年污染日数最多,对应其年平均风速最小;沧州的最少,年平均风速最大。各地市各个级别污染日数不同,五、六级重污染天气均集中在10月—次年3月。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和PM2.5,但比例不尽相同。特殊的地理位置、污染源差异和气象条件的差异造成各地市污染日数、级别的差异。6个地市污染天气过程时段大都相同,区域性污染明显。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PM10浓度平均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各市PM2.5浓度平均最小值出现的季节不同。6个地市PM10和PM2.5浓度值的月变化趋势相似。不同季节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变化趋势不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极值出现的时间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秋、冬季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较差多大于春、夏季的。各地市PM10和PM2.5浓度日均值与当地的日均气温、风速、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47.
This conceptual review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which is currently framed by two generic positions. First, the ‘reformist’ position, which focuses on firms pursuing green eco-innovations and consumers buying eco-efficient products, represents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orthodoxy. Second, the ‘revolutionary’ position, which is a radical critique of the mainstream, advocates the abolishment of capitalism, materialism, and consumerism, and promotes values such as frugality, sufficiency, and localism. We find this dichotomous debate problematic, because it is intellectually stifling and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in its outcomes). To move beyond this dichotomy, we propose a third position, ‘reconfiguration’, which focuses on transitions in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nd daily life practices and accommodates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each of the three positions, we discuss: (1) the scale and type of change, (2) views on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exemplary approaches, (3) underlying theoret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normative orientations, (4)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5) critical appraisal. The conclusion compares the three positions, provides arguments for the fruitfulness of the reconfiguration-position and offers four critical reflections about futu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agendas.  相似文献   
94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高斯模拟,分析了2012年11月10日唐县大茂山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增雪作业的作业条件。结果发现,此次天气背景为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冷涡云系,根据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得出作业时间段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高斯模式模拟得出,有效的AgI浓度向上扩散范围高达3.0 km;作业点作业时段上空至3.2 km均处于上升气流区,计算出作业点发生器出口温度1.0℃。因冬季人工观测云底高度多为2.5~3.0 km,综合分析认为,该作业点的选址是合适的,此次作业条件较好,可以将催化剂输送到云中,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49.
At the current rate of global warming, the target of limiting it within 2 degrees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seems more and more unrealistic. Policymakers,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leading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urg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provide realistic and accurate assessments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so called “high end” climate scenarios.This study illustrates a novel procedure to assess the future flood risk in Europe under high levels of warming. It combines ensemble projections of extreme streamflow for the current century based on EURO-CORDEX RCP 8.5 climate scenarios with recent advances in European flood hazard mapping. Further novelties include a threshold-based evaluation of extreme event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removing bias in climate projections, the latest pan-European exposure maps, and an improved flood vulnerability estimation.Estimates of population affected and direct flood damages indicate tha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river floods in Europ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an average 220% due to climate change only. When cohe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ways are included in the assessment, central estimates of population annually affected by floods range between 500,000 and 640,000 in 2050, and between 540,000 and 950,000 in 2080, as compared to 216,000 in the current climate. A larger range is foreseen in the annual flood damage, currently of 5.3 B€, which is projected to rise at 20–40 B€ in 2050 and 30–100 B€ in 2080, depending on the future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950.
以数控机床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改进的制造工艺FMECA,通过梯形模糊数评判的方法确定出工艺FMECA中风险优先数的排序,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出工艺系统的风险等级,有效地找出薄弱工艺环节并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数控机床零部件制造工艺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