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061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293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0~1995年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与实时资料相结合,研制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经1996年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2.
关于黄土碳酸盐与气候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中碳酸盐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从碳酸盐的成因看,干冷的气候利于原生碳酸盐的保存,而温湿的气候使大量的次生碳酸盐产生。碳酸盐的存在形式与降水量多少有关,降水量大可形成结核层和钙板等,而降水量小则形成各种胶膜。胶膜中各种不同形态的方解石胶膜又可反映不同的气候条件。黄土一古土壤中形成的碳酸盐实际上在古土壤期形成的碳酸盐要高于黄土期形成的,只是由于古土壤期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大量的碳酸盐从古土壤中淀积到下伏的黄土层中。黄土中CaCO3的淀积可分为连续淀积和不连续淀积两类。依据淀积深度和降水量的关系,可建立二者定量的关系。从黄土碳酸盐的不同方面,得到其与气候环境关系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3.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design hydrographs and their main properties (peak, volume and duration) in small and ungauged basins is a key point of many hydr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general, two types of method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sign hydrograph: on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storm events, while the other relies on continuously simulating rainfall‐runoff time series. In the first class of methods, the design hydrograph is obtained by applying a rainfall‐runoff model to a design hyetograph that synthesises the storm event. In the second approach, the design hydrograph is quantified by analysing long synthetic runoff time series that are obtained by transforming synthetic rainfall sequences through a rainfall‐runoff model. These simulation‐based procedures overcome some of the unrealistic hypotheses which characterize the event‐based approaches. In this paper,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methods in terms of the design hydrograph's peak, volume and duration. The results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uous simulation methods are preferable because the event‐based approaches tend to underestimate the hydrograph's volume and dur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4.
在G-凸空间内得到了一些新的连续选择定理,并利用连续选择定理证明了非紧G-凸空间内及乘积G-凸空间内的重合点定理.这些定理改进并推广了最近文献中的一些已知结果.  相似文献   
145.
通过T639模式预报产品在内蒙古地区降水量、2 m温度、相对湿度和10 m风向、风速及降水过程预报效果的适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准确率较风向、风速明显偏高,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误差系统偏小,风速预报误差偏大的概率较大;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随降水等级增加而递减,对小雨而言,模式漏报率小于空报率,多报降水的偏差和少报降水的偏差相近。在预报要素空间分布上,风向预报的偏差顺时针偏转,其夹角小于45°,温度预报偏差总体偏小,相对湿度预报偏差由西向东表现为“+、-、+、-”的分布特征;小雨和中雨落区预报偏大,暴雨落区预报偏小;贝加尔湖冷涡强度的预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预报偏弱,影响范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146.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基于广义相当位温构建大气排熵指数,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雨量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08年7月21—23日一次西南低涡东移造成的河南省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大气排熵指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排熵指数的演变与此次西南涡暴雨落区和雨强关系密切,暴雨落在负排熵指数中心偏南一侧,大雨以上降水分布在排熵指数负值中心轴线附近及其偏南侧;强降水开始前,排熵指数明显减小,强降水持续时间与排熵指数低值维持时间联系紧密;雨强不仅与排熵指数低值有关,且与低值维持时间、6h变化量也有密切关系。排熵指数低值中心位置和中心值的强弱变化与该个例中西南低涡中心位置和其强弱变化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7.
偏东气流诱发川西高原东侧两次对流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明  赵玉春  高琦  王晓芳 《气象》2015,41(12):1477-1487
利用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CFSR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0.01°×0.01°全球地形资料等,对2013年夏季发生在川西高原东侧两次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中偏东气流的作用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两次过程中中低层偏东气流的活动特征、风场的垂直结构和温湿特征及其在对流暴雨中的作用等。结果表明:(1)7月3日过程高原东侧偏东风活动在850 hPa以下,持续时间约20 h,风速平均为2 m·s-1;8月6日过程偏东风活动在700 hPa以下,持续时间也能达到20 h,风速约为4 m·s-1;两次过程均是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东移与地形的共同作用下,诱生了高原东侧对流层中低层偏东气流,偏东气流形成时间比对流降水发生时间早约12 h。(2)两次过程偏东气流具有高相当位温属性,在其上方存在干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相比较而言,后一次过程偏东气流出现的高度和风速明显增强后,与偏西风形成了更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暖湿能量局地集中特征更为显著,对于水汽和能量持续输送能力更强,因而引发的对流降水强度明显更大。(3)前一次过程盆地内起伏波动的偏东风与辐合中心及气旋性涡度中心配置关系较差,只是当偏东风受强迫抬升后,在地形附近激发出对流,并使降水主要位于地形附近;后一次过程盆地内平直的偏东风与辐合中心及涡度中心配置关系较好,尺度相当,因此激发出的对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增大,强降水沿地形向盆地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148.
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落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兴池  郭俊建  王业宏  侯淑梅 《气象》2015,41(4):401-408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下的暴雨过程,发现暴雨落区并不与低涡位置及路径一致,因而不能简单的按其位置和路径预报暴雨落区,应着眼于暴雨发生的物理机理,注意分析影响系统的空间结构、发展阶段和地面形势的演变特征。在有锋面系统影响时,初始对流往往由锋面触发,因此,暴雨的第一落区在锋面附近。冷锋触发的暖区暴雨随后出现,不需强的动力辐合条件,可能远离低涡中心,而是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高温湿舌内。另外,应密切关注周边初生的对流云团及其移入时造成的暴雨。  相似文献   
149.
陈见  李佳颖  高安宁  梁维亮  赵金彪 《气象》2015,41(3):372-379
利用常规MICAPS数据资料,对广西“回南天”发生特征及预报着眼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回南天”发生在春季低温阴雨后期迅速回暖的转变过程中;(2) 有利“回南天”发生的环流形势共同特征为: 500 hPa我国北支西风气流转为纬向环流,南支槽加深并向东移动,850 hPa有西南急流,地面冷空气减弱,华南静止锋减弱北抬;(3) T lnp探空曲线中,锋区逆温层上限持续下降到850 hPa以下,次日落地消失;(4) 室外空气露点温度高于室内物体表面温度,暖湿空气中的水汽入室遇冷后,在物体表面发生相变凝结;(5) 根据前一天最低气温、当天露点温度及升幅,将“回南天”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等级;(6)“回南天”有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两种方式。所得成果可应用到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50.
王宇虹  徐国强  贾丽红  赵阳 《气象》2015,41(4):389-400
运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附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水汽的敏感性试验。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由于太行山北端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流和水汽辐合、抬升,加强了对流过程;对流层低层山前东南风和西南风、北风的辐合带增大了气旋性涡度,使东移到北京的低涡稳定维持5 h左右,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而且地形起伏和地形海拔高度对降水都有明显增幅作用,地形起伏的增幅作用较地形高度的大。水汽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较小的变化,会导致水汽输送的明显差异,从而导致降水量显著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