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7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929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475篇
地球物理   550篇
地质学   1121篇
海洋学   385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2009年4月23日苏尼特左旗对流性大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了产生大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大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大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大雨是由高空冷涡、蒙古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大雨区输送。低涡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气流侧向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继而产生对流性大雨天气。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下游梅雨期低涡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98—2005年长江下游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该时段发生在长江下游的局地生成中尺度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并对低涡生成大尺度环境场及物理量参数进行合成诊断分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提供实际参考。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主要形成于大别山山脉及山脉两侧的高能高湿的环境条件中,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输送是低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一般存在于700 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水平尺度普遍在400 km之内,形成后沿东北方向移动,在山东北部沿海入海,或沿东南方向移动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入海,在陆地上的生命期一般小于48 h,但70%以上的低涡都在长江下游地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而产生暴雨。暴雨区主要发生在低涡的南侧或东南侧,高低层急流配置、低层水汽输送和地形条件对低涡暴雨的触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能源领域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对中国来说,实现低碳发展也成为未来必然要遵循的社会经济发展途径,而技术在其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政策评价模型,分析得到了未来中国实现低碳排放情景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结果显示,未来中国仍具有实现低碳发展的潜力和机会,但需要加快和加大关键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力度,并为此提供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  相似文献   
994.
In this study, evolution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within a Meiyu front during a particularly heavy rainfall event on 22 June 1999 in East China was simulated by using a nonhydrostatic numerical model ARPS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multi-scale weather systems (MW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CSs in the Meiyu frontal environment. For this case, the development of MCS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1) The convections associated with MCSs were firstly triggered by the eastward-moving Southwest Vortex (SWV) from the Sichuan Basin, accompanying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upper-level jet (ULJ) and the low-level jet (LLJ) that were approaching the Meiyu front. (2) Next, a low-level shear line (LSL) formed, which strengthened and organized the MCSs after the SWV decayed. Meanwhile, the ULJ and LLJ enhanced and produc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MCSs development. (3) Finally, as the MCSs got intensified, a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MCV), a mesoscale LLJ and a mesoscale ULJ were established. Then a coupled-development of MWSs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vertical frontal circulations, which further enhanced the MCV and resulted in the heavy rainfall. This is a new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Meiyu heavy rainfall related to the SWV during the warm season in East China.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heavy rainfall, the vertical frontal circulations exhibited distinguished structures and played a dynamic role, and they enhanc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MWSs. A further examin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CV showed that the MCV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of the MCSs, and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MCSs and MCV was a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cale interaction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995.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6.
2003—2005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实施低温处理试验,研究低温和低温持续时间对花铃期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处理之后,其叶片和蕾、铃都会发生异常脱落,并且其叶片和总蕾铃数的减少会随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增加;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之后,其蕾、铃受害对低温的响应速度快于叶片,其受害程度也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997.
运城市低温大雪冰冻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1月中下旬运城市出现近50a来罕见的低温大雪冰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旬平均场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大,南支槽活跃,副高偏北、偏强是造成持续低温冰冻的主要原因;而高空回暖、地面回流以及西南急流加强是造成运城强降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以来移出青藏高原后活动时间长(〉48小时)的3次高原低涡在南支气流影响下移出高原的个例,进行了325°K等熵面分析、500hPa水汽输送、涡度平流的诊断分析,得出了南支气流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给出了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综合作用的概念模型。丰富了高原低涡东移的认识,为高原低涡洪涝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寒区水库护坡冬季常常会在低气温和低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冰冻破坏,进而影响其发挥正常的作用,甚至会使其完全失去作用.结合团结水库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传统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断裂力学引入进来,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该水库护坡产生冰冻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因素:冰推、冻胀和浪淘,其中冰推和冻胀起控制作用,浪淘起辅助作用.根据冰冻破坏原因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护坡板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抗冰推、抗冻胀破坏的验算校核,结果证明:该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完全能够使寒区水库护坡达到抵抗冰冻破坏的目的.为解决寒区平原水库护坡抗冰冻破坏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00.
平山湖矿区第四系、第三系地层属于遇水不稳定地层,钻探施工时,地层造浆严重、孔径扩大率高,造成钻探事故频发、施工效率低。采用以聚合物为主要添加剂的不分散低固相钻井液体系在该矿区进行了应用试验,有效地抑制了粘土造浆及泥页岩水化膨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