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5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460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720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讨论了开发基于AutoCAD的分层分户图管理系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践表明,这些方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方便高效的。  相似文献   
972.
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便于分析,将冰雹的21档按照一般关于冰雹分类的定义重新划分为5类:小冰粒子(直径D<1mm)、霰与雹胚(1mm<D<5mm)、小雹(5mm<D<10mm)、典型雹(10mm<D<25mm)、大雹(D>25mm)。研究了每一类粒子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给出了悬垂区、云砧,上下气流区等冰雹粒子谱分布及演变情况,提出了多单体雹暴中各尺度的冰粒子通过主次单体之间的运动循环机制对冰雹形成及增长的作用及贡献。最后将冰雹分档谱与Marshall-Palmer谱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7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风雹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风雹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4个风雹灾害区, 其中第Ⅳ区内续分2个风雹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风雹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风雹灾害防治规划 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4.
本文以地磁场时空变化的规律性为物理依据,以最小二乘法为数学工具,对我国1990年10月—1991年6月103个定点核旋观测每日北京时21点绝对值F_(21)、Z_(21)、H_(21),以及部分台站的基线值F_B、Z_B、H_B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利用区域台间地磁数据的空间线性相关和对基线值进行多项式拟合两种方法进行方差分析,以及用标准偏差作为判断观测数据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975.
乔建平 《贵州地质》1992,9(1):53-58
作者采用1:1.5万黑白航片判译茅台赤水沿岸滑坡共41个;其中体积大于1.5万m^3的滑坡16个,判译准确率达88%,漏、错判2个;体积大于10万m^3的滑坡12个,判译准确率达94%,漏判1个;体积大于30万m^3的滑坡6个,判译准确率达100%;判译验证不稳定蠕动体2个,体积的大于或等于5万m^3。对区内滑坡的发育规律及破坏模式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76.
甘肃桦树沟(式)铜矿床成矿条件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桦树沟铜矿床是近年来在甘肃走廊南山下古生界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内硅铁建造中新发现的一类富铜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一系列测试、分析数据的研究对比,认为该铜矿属海底热水沉积(变质)—后期热水迭加改造成因,并总结了桦树沟(式)铜矿床的成矿控制条件和找矿评价标志,认为在走廊南山中段下古生界硅铁建造中具有进一步找桦树沟式铁铜型铜矿床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77.
The catalytic destruction of stratospheric ozone by the oxides of nitrogen is believed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ozone balance. The lack of sufficient measurements of NO x concentrations has impeded efforts to quantify this process. Recent measurements of stratospheric nitrogen dioxide from ground-based stations as well as aircraft and balloons have provided a first approximation to a global distribution of NO2 vertical columns at sunset. These observed vertical column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time-dependent vertical NO2 profiles by means of a one-dimensional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model. Using recent observ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ozone along with this information, the independent instantaneous (one second) rates of ozone production from oxygen photolysis P(O3), of ozone destruction from pure oxygen species (Chapman reactions) L(O x ), and of ozone destruction by nitrogen oxides L(NO x ) were estimated o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tmosphere. These quantities are displayed as zonal average contour maps, summed over various latitude zones, summed over various altitude bands, and integrated globally between 15 and 45 km. Although the global summation between 15 and 45 km by no means tells the complete story, these numbers are of some interest, and the relative values are: P(O3), 100; L(O x ), 15; L(NO x ), 45±15. It is to be emphasized that this relative NO x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grated ozone balance is not a measure of the sensitivity of ozone to possible perturbations of stratospheric NO x ; recent model results must be examined for current estimates of this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978.
97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和NCEP1°×1°再分析等多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5年6月23日(简称“6?23”)和8月14日(简称“8?14”)发生在南疆西部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冰雹均发生在500 hPa低槽分裂短波槽东移时,冰雹发生前850 hPa与500 hPa的温度差和假相当位温差分别超过35 ℃和6 ℃,CAPE值超过500 J/kg,均属于暖平流强迫类;但“8?14”垂直风切变强,近地层增湿更明显,层结曲线呈“倒喇叭口”型,更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雹云的维持。触发机制不同:“6?23”由后向传播的强回波出流边界与环境场南北风局地辐合触发强对流,雷达回波后向传播中在出流边界附近迅速发展,雹云生命史短;“8?14”则由山谷地带始终维持的东西风局地辐合触发强对流,且强对流单体生命史超过40 min,可预警时效较长。  相似文献   
980.
利用常规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对2016年11月22日陕西东南部地区一次伴有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是在低层东路回流冷空气与中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700 hPa存在强的风向风速辐合,辐合区前部16 m/s的西南急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急流加强是降雪增幅的主要原因。(2)冷季、强的锋区和低空急流、冷垫、逆温层、锋区之上湿的中性到条件不稳定层结、强切变低CAPE、雷达带状回波是此类天气预报中需要关注的特征。(3)整体层状云降水中,局地对流性云团旺盛发展,是此次暴雪的云系特征,暴雪发生在对流云团加强西伸、移速减缓的时段;与本地暖季相比,暴雪对流云团的面积较小,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的高度较高。(4)由动力锋生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促使冷垫之上的暖湿气流快速上升,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气块在逆温层之上获得正浮力,是暴雪发生并伴有雷暴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