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夏凡  龚佃利  潘佳文  史茜 《气象》2023,49(11):1343-1358
为提升我国多普勒双偏振雷达水凝物分类的应用水平,在美国强风暴实验室(NSSL)研发的水凝物分类算法(HCA)基础上,通过增加冰雹区与三体散射区水凝物类型的订正识别、选用数值模式温度分析场识别融化层、引入水凝物类型垂直分布限制条件等,建立了优化方法(HCA-Opt)。利用HCA-Opt分析了2021年7月9日济南市章丘区一次雹暴云的水凝物分布特征,对冰雹落区与水凝物分类结果进行比对检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HCA-Opt可以正确识别冰雹与三体散射区的水凝物类型,修正了HCA将其识别为地物的问题;HCA-Opt利用模式温度分析场可准确识别融化层高度,解决了强对流天气下HCA使用的融化层自动识别算法(MLDA)无法有效识别融化层的缺陷;与HCA相比,HCA-Opt识别的水凝物在垂直分布上更加合理。HCA-Opt给出的水凝物分类结果较好描述了雹暴初生、降雹不同阶段的水凝物空间分布,初步揭示了不同高度水凝物粒子相态转化特征。HCA-Opt识别的水凝物分类中,中(小)雨与霰的可信度最高,冰晶与湿雪的可信度较低,且容易与干雪混淆;总体而言,HCA-Opt提高了水凝物分类识别技巧,对冰雹预警和落区判别具...  相似文献   
32.
冰雹过程中闪电演变和雷达回波特征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应用闪电定位网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降雹过程,详细讨论了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兰州皋兰的一次降雹雷雨云的闪电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特定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雷雨云的闪电机制和电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断。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雨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综合计算降雹时段云参数分析表明,云中降水率和含水量对产生闪电相对敏感,推断这次雷雨云的电结构可能属于上正下负的偶极子型。  相似文献   
33.
冰雹云中累积区与冰雹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应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陕西旬邑地区的一次降雹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中存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其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之上,其中累积的过冷雨水含量随着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生长在此累积区内.催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冷雨水的累积区内播撒AgI粒子能取得较好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34.
偏振雷达观测强对流雹暴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偏振雷达原理,用C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得到4例强对流雹暴演变过程的水平反射率ZH(dBZ)和差分反射率ZDR(dB)垂直剖面RHI定量回波资料,分析了这些雹云不同演变阶段的回波参量和偏振特性的关系,说明ZH、ZDR双参量对判别降雹有着明显优势,用雨滴谱的ZH-ZDR分布边界关系对这些雹云回波进行判别降雹分析,给出我国用偏振雷达观测和识别冰雹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5.
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便于分析,将冰雹的21档按照一般关于冰雹分类的定义重新划分为5类:小冰粒子(直径D<1mm)、霰与雹胚(1mm<D<5mm)、小雹(5mm<D<10mm)、典型雹(10mm<D<25mm)、大雹(D>25mm)。研究了每一类粒子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给出了悬垂区、云砧,上下气流区等冰雹粒子谱分布及演变情况,提出了多单体雹暴中各尺度的冰粒子通过主次单体之间的运动循环机制对冰雹形成及增长的作用及贡献。最后将冰雹分档谱与Marshall-Palmer谱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出现在祁连山南麓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涡旋转过程中底部下滑的冷槽向东南方向移动引导高空冷空气和正涡度平流,配合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给祁连山区南麓地区带来此次冰雹天气;南北较大的湿度梯度与中低层冷空气的渗透,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加大,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出现的逗点状雹暴云团,是造成冰雹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雷达回波强度图上回波具有典型冰雹结构特征;VIL值出现骤降和陡增的变化趋势,与降雹时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7.
关于人工抑制暴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8.
By using the model developed in Part Ⅰ of the sister papers,simulations of severe storm,winter airflow and snowfall over a mountain,as well as mountain-valley winds and sea breeze are performed.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model are verified through the computation and special emphasis is put on some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meso-(β-γ) systems frequently occurring.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cases are agreeable to field observations,conceptual models,and previous numerical studies.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is applicable for the researches and prediction of various local and/or regional weather processes,and capable of describing their macro-and micro-structures,influences of orographic and underlying-surface forcing,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eso-β and meso-γ scales.In addition,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odeled processes are also analyzed.  相似文献   
39.
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雹云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的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和社会影响差别很大。通过对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出现的32次降雹时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分类和对雹云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场图像特征的分析统计, 得出“大风区”、“中气旋”是经常出现降雹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大风区”常伴随出现强风冰雹, 而“中气旋”则常伴随出现暴雨冰雹, 这对于判别冰雹云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是有指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0.
强雹暴的雷达三体散射统计与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我国各地11次强对流事件中23个产生S波段雷达三体散射的雹暴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总计499个三体散射样本资料,综合并详细地讨论了我国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三体散射的统计特征,也讨论了将这一现象应用于强冰雹辅助预警的可能性。同时对目前国内S波段雷达所观测到的最典型的三体散射个例从"三体散射回波"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1)在最小反射率因子显示阈值为-5 dBz的情况下,产生S波段雷达三体散射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在60 dBz左右,86%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出现在反射率因子强度≥63 dBz时;(2)TBSS长度与强反射率因子核心区面积大小及反射率因子核最大强度呈密切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反射率因子核心强度越大,高反射率因子的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就越长;(3)TBSS出现的最大高度为12.5 km,最低高度是1.1 km;61%的TBSS出现在3~6 km高度之间,TBSS在4~5 km高度出现次数最多,然后向上、向下减少;TBSS长度≥10 km的出现次数同样以4~5 km高度最多,然后向上、向下迅速减少;(4)TBSS主要在雹暴位于雷达的西半边时出现;(5)雹暴云在不同性质的下垫面上空均能产生雷达TBSS;(6)TBSS的持续时间几乎都超过30 min,其中持续时间在30~60 min的情况居多,还有部分TBSS持续时间超过90 min;(7)在出现TBSS时,几乎所有雹暴都降了2 cm以上的强冰雹,同时80%左右的产生2 cm以上直径冰雹的强雹暴都产生了三体散射,因此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的一辅助预警指标,以有效降低强冰雹预警的虚警率;(8)在产生三体散射的23个强雹暴中,有一半以上是超级单体和准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雹暴中的中气旋有利于大冰雹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