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60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2004年5月31日20时40分至21时15分,兵团农六师芳新垦区出现了一次局地冰雹天气,冰雹直径为0.5~0.8cm,但冰雹密度大,致使芳草湖农场353hm2棉花受灾。本文应用雷达的二次产品及回波特征对局地冰雹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对发展迅速的局地冰雹云的雷达识别和准确预报冰雹落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2.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卫星雷达产品,结合库尔勒及其临近区域高密度自动气象站网资料,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库尔勒—尉犁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为冰雹天气的短时预报、雷达监测和防雹减灾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旭  罗慧  刘勇 《气象》2007,33(1):70-73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g·m^-2;弓状回波中层辐合较强,多普勒风场中层辐合区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4.
淮北地区一次强风暴的弓形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娟  宋子忠  项阳  卢海 《气象》2007,33(5):62-68
2005年7月16日淮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主要使用新建成的阜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辅以天气图、本站高空观测、地面观测资料,对此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以灾害性大风为主、有雨暴相伴随、局部还有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系统是一条中-β尺度的弓形飑线回波带。弓形回波带是由更早些时间出现的弧形的阵风锋触发而成的。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加强了对流云体中的下沉气流和低层出流,形成阵风锋。在如何综合应用如此丰富的雷达产品做好临近预报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55.
本文提出了一种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处理方法,分别从目标回波的视觉角度和统计量的客观角度对处理后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实现了去除回波图像中高斯和脉冲混合噪声的目的,有效的保留了回波图像边缘细节,视觉效果好,层次感较为丰富,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为自动识别回波种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6.
雷暴云电结构与闪电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雷暴云偶极性电结构理论,结合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不同荷电结构下地面电场。结果表明:当正电荷中心高度越高、负电荷中心高度越低,形成的地面负电场越大,越有利于地闪的形成;负地闪发生后或云砧下方,地面电场成正极性,易引发正地闪;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中雷暴云位置基本一致,结合雷达和卫星资料可初步判断正/负地闪发生位置。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一次典型弓状降雹回波区的流场进行反及特点分析,发现用矩不变量法反演出的回波区流场结构,与藤田关于弓状回波的概念模式非常吻合,利用该方法估测出的流场,散度场、涡度场所表现出的信息,与降雹实况是一致的,该研究可为中小尺度强天气的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流场资料。  相似文献   
58.
Ice krill is the keystone species in the neritic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Ocean,where it replaces the more oceanic Antarctic krill.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arget strength(TS in d B re 1 m 2) with the different body size to accurately estimate ice krill stocks. However,there is comparatively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acoustic backscatter of ice krill. The TS of individual,formalin-preserved,tethered ice krill was measured in a freshwater test tank at 38,120,and 200 k Hz with a calibrated split-beam echo sounder system. Mean TS was obtained from 21 individual ice krill with a broad range of body lengths(L :13–36 mm). The length( L,mm) to wet weight( W; mg) relationship for ice krill was W =0.001 218×103 × L 3.53( R 2= 0.96). The mean TS-to-length relationship were TS3 8 k Hz =-177.4+57log 10( L),( R 2 = 0.86); TS 120 k Hz =-129.9+31.56 log 10( L),( R 2 =0.87); and TS 200 k Hz =-117.6+24.66log1 0( L),( R 2 =0.84).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S and body length of ice krill were established at 38,120,and 200 k Hz and compared with predictions obtained from bo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of Greene et al.(1991) and the Stochastic Distorted Wave Born Approximation(SDWBA) model. This result might be applied to improve acoustic detection and density estimation of ice krill in the Southern Ocean.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are needed with in situ target strength including various body lengths of ice krill.  相似文献   
59.
一般地形大光斑激光测高回波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基于陆地模型的地表回波仿真的研究较多,主要分析了三种特定的地表模型:平面、阶梯、斜坡地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却不具有一般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一般性地表模型出发,根据实际的地形三维离散点,用Delaunay三角形剖分拟合出地表模型,用剖分后的三角面片返回的能量代表整个地表返回的能量,拟合出回波波形。通过和GLAS系统获取的相同区域的实际回波波形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文章结论为后续继续深入开展激光大光斑内精细地形信息分析、激光测高数据与光学影像复合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发展我国自主的星载激光测高卫星的有关指标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王啸华  郑媛媛  徐芬  李杨  侯俊 《气象科学》2015,35(4):497-505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回波参数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18日的天气形势是典型的梅雨期降水形势,在梅雨锋附近产生了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是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7月18日的局地暴雨则是出现在低压倒槽顶端右侧的偏东气流中。(2)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都存在对流层低层辐合快速增强的过程。7月18日暴雨强降水发生前散度值下降则更为迅速。(3)两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区都出现在地面辐合系统附近的东北气流中,且随着地面辐合系统移动。(4)两次暴雨过程都出现了TBB低于-62℃的强对流云团。(5)6月18日,与多个线性排列的"逆风区"对应的强回波中心形成了"列车效应";7月18日,对流回波带上单体不断流入,在低空急流左前端合并成团状强对流区,分别是形成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