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2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931.
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莲梅  张云惠  汤浩 《高原气象》2012,31(4):963-973
利用新疆99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和NECP/NCAR一天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11日、15-17日和27-29日新疆3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雨型I(8-11日)的雨带位于天山山区及其北麓,雨型II(15-17日)的雨带位于新疆东部地区,雨型III(27-29日)的雨带位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结果表明,这3种典型雨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明显的差异,雨型I存在西风气流、河西走廊至新疆的低空偏东急流和青藏高原向北气流3支水汽输送路径,西方路径水汽输送量最大,这3支水汽输送气流在天山山区及其北麓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是由700hPa贝加尔湖脊发展、对流层中亚低涡强烈发展、快速东移和500hPa新疆脊逐渐东移所造成的。雨型II的水汽输送为西方、东方、南方和北方路径,4支水汽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种异常的水汽输送是由700hPa柴达木低压发展、500hPa乌拉尔脊东北向发展、中亚低涡东南移动和新疆脊配置所致。雨型III主要为西风气流和贝加尔湖至新疆低空偏东急流输送水汽,东、西方水汽在天山以北区域发生强辐合并造成暴雨,偏东水汽输送来自于贝加尔湖、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其水汽输送量大于西方路径。这种异常水汽输送是由中亚低涡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伸与贝加尔湖脊叠加且贝加尔湖脊西伸配置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32.
西北地区东部两次典型大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梁生俊  马晓华 《气象》2012,38(7):804-81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背景;"0723"大暴雨发生前期低空急流就已建立,"0728"过程中伴随低空急流的形成,高空急流增强转竖,强降水发生;"0723"大暴雨期间热带低压"灿都"东侧偏南气流沿副高外围形成了一条宽而强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南海大量的水汽和能量直接输送到陕西,"0728"大暴雨期间热带风暴"洛坦"北部的偏东南气流沿副高外围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合并后经华南、华中输送至暴雨区上空;两次过程期间陕西省均应于θsc高值区;两次过程均有干冷空气入侵、位涡扰动沿θse密集区下滑的现象。位涡随时间的变化与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几乎保持一致,化涡大值的出现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933.
2011年7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红外云图资料,对2011年7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盛西伸并稳定少动,形成强大的阻挡系统时,使得西来低槽在我市西部停滞少动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层深厚的湿层以及西南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充沛的水汽及能量条件。地面冷锋位置适宜且稳定少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冷暖空气的触发条件。本地强对流天气潜势指数都充分表明层结的不稳定。卫星云图及雷达产品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4.
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瀚  苗峻峰 《气象科技》2012,40(5):766-771
概述了近40年来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的研究成果,重点就我国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对低空急流按所在高度和风向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低空急流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原因等.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我国针对低空急流本身结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持续性强降雨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条件,分析了2008年6月广西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结果发现:这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期间,500hPa环流形势稳定,高空西风小槽呈阶梯状持续下滑影响广西,不断诱发暴雨出现;200hPa广西处于南亚高压东部脊区和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右方,风速辐散明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华南出现了正反两支垂直环流,广西上空辐合上升运动明显,为强降雨的出现提供了极好的动力条件;南海季风暴发和副热带高压在华南沿海的稳定维持,使得华南低空形成了印度洋和南海两吏水汽通道,为暴雨区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温、高湿、高能的热力条件,有利于扰动的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广西持续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936.
The southwesterly low-level jet (LLJ) over southeast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3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Final (FN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 on 1.0×1.0-degree grids at 6-h intervals. The major criteria for choosing the LLJ included the following: a maximum wind speed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12.0 m s -1 , a wind direction of between 180° and 270°, and the height of wind maximum at 900-700 hPa, not confined to single pressure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LJs over southeast China dominate at 850 and 800 hPa. These LLJ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pography of this area and tend to locate regions with large terrain gradients, including the northeastern and eastern Yunnan-Guizhou Plateau.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d-latitude westerly winds, the LLJs above 750 hPa move northward to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Compared to the ten-year (2000-2009) mean climate conditions, the LLJs in the warm season of summer 2003 were exceptionally active and strong, as reflected by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f LLJ occurrence numbers and wind speed. In addition, the 2003 LLJs showed strong diurnal variation, especially at pressure levels below 800 hPa. The majority of the LLJs appeared between midnight and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before 8 a.m.). Finally, the summary of LLJ grid numbers indicates that more than 80% of LLJs in June and July 2003 occurred within the 33-d rainy period. Thus, these LLJ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nomalously heavy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937.
王丽娟  邓方俊 《气象》2010,36(9):36-41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及江南、华南异常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其表现为强度强且南北位置相对稳定,东西方向进退明显于南北方向的移动。通过分析经圈平面上的垂直环流及风矢量场的特征表明,副高南北两侧都存在一定强度的上升气流,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700 hPa以上高度的下沉运动有激发作用,而南侧上升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作用不大。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发展。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和热带地区异常活跃的对流均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38.
采用PSU/NCAR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6月6-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暴雨中心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暴雨区域850hPaθse场呈现典型的“Ω”型,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暴雨区两侧存在垂直的次级环流,对流层中低层负湿位涡区、高层正湿位涡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939.
“05.6”华南暴雨中低纬度系统活动及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辨率为0.05°×0.05°)及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辨率为0.5°×0.5°)、实时地面加密观测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南海季风活动、副热带高压演变、冷空气影响、高低空急流耦合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低纬度不同尺度系统的活动特征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05.6"华南暴雨是在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稳定的北高南低背景下,由东亚沿岸槽和青藏高原短波系统引导中纬度冷空气与低纬度地区季风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南海副热带季风的活跃与100°~120°E处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消失密切相关,其两次大规模向北推进是过程开始和结束的重要标志;副热带高压较多年平均明显偏南且强度达到最强,700 hPa中纬度冷空气的明显南侵对暴雨过程有重要贡献;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与低空急流左侧由于强烈的高空辐散和非地转平衡强迫,构成一支横跨低空急流的经向次级环流,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正反馈机制是华南暴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0.
利用1950~2009年的Nio3.4指数和冬季5个月逐日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指数,对ENSO冷、暖位相及中性年份冬季发生的PNA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NA事件个数有显著的差异。ENSO暖位相年份冬季的PNA+事件个数是PNA-事件个数的4.13倍,而冷位相年份的PNA-事件个数是PNA+事件个数的2.73倍。PNA事件指数和PNA事件对应的300 hPa流函数场合成分析结果显示ENSO暖(冷)位相年份的PNA+(PNA-)事件的强度较小,生命史较长,PNA-(PNA+)事件的强度较大生命史较短,位于北太平洋上空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仅出现在PNA+事件过程的成熟阶段。同时,聚类分析也发现,ENSO暖(冷)位相年份的PNA+(PNA-)型的比例大于PNA-(PNA+)型,PNA+型波列结构中有太平洋区域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而PNA-波列结构中没有,与合成分析结果一致。通过计算北太平洋的300 hPa基本流发现,ENSO循环暖位相年份的副热带急流位置比ENSO循环冷位相年份的偏北,这解释了ENSO循环冷暖位相年份PNA+事件和PNA-事件发生频率的差异。由于中性年份也存在PNA事件,ENSO循环对PNA事件的强度与发生频率有一定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