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741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贺义兴  宋书林 《地质学报》1999,73(4):315-319,T001
河北平山阜平群浅粒岩和黑云变粒岩-片麻岩熔融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在开放体系条件下两类岩石深熔作用性质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SiO2不饱和的非均一局部熔融-再结晶效应,当实验温度为680℃时,黑云母与斜长石发生脱水熔融和部分熔融,转换成白云母,绿帘石,铁尖晶石,石英等物质成分,当温度为750~800℃时,上述中间产物和残留黑云母及新生熔体进一步转变为夕线石,铁尖晶石,橄榄石,富Ca斜长石和钛铁  相似文献   
902.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表明,在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中,超高压变质岩一方面要经受中下地壳所特有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合适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在中下地壳的减爱变和部分熔融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可以降低岩石的强度,提高岩石的可变性,促进挤压(碰撞)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变。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减压退变和部分熔融作用的确定,进一步支持了“原地”观点。它不仅说明了超高压榴辉岩石和围岩  相似文献   
903.
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汉诺坝地区玄武岩具有以碧玄岩为先导,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浆多韵次喷发的特点;从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Mg^#逐渐增高,稀土元素丰度逐渐降低,轻稀土元素由较富集到较不富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从碧玄岩到拉斑玄岩浆的部分熔融程度逐渐增高的产物,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的分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904.
The Hayachine–Miyamori (HM) ophiolitic complex in the Kitakami Mountains, northeastern Japan consists of ultramafic tectonite and cumulate members. The most fertile lherzolites have mineral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abyssal peridotites. They show 350–430 Ma Nd depleted mantle model ages, which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K–Ar emplacement ages obtained from intrusive gabbroic rocks, suggesting a partial melting event just before the emplacement. The measured 143Nd/144Nd ratio of clinopyroxene in the tectonite peridotites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147Sm/144Nd and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efractoriness,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 simple melting and melt extraction to a various extent followed by radiogenic ingrowth. It clearly suggests influx of a melt/fluid enriched in highly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during melting. Time correcte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HM complex exhibit a clear island arc signature with uniform initial isotopic ratio (87Sr/86Sr = 0.7035–0.7041, εNd = + 7.8–+ 5.0). Application of an open-system melting model to the observed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in clinopyroxene suggests influx of three distinct agents to the HM mantle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moderate enrichment in highly incompatible elements with negative anomalies of Sr and Zr; (2) extensive enrichment of highly incompatible elements with positive Sr and negative Zr anomalies; and (3) extensive enrichment of highly incompatible elements with positive anomalies of Sr and Z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ver a variety of slab-derived component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s, suggesting the ag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open-system melting in the HM ophiolite might represent full spectrum of slab-derived components from back-arc to fore-arc regions of the Ordovician island arc system.  相似文献   
905.
辽南金州隆起区构造变形及流体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宏观及微观构造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结果表明,自中生代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两期变形,即早期的收缩为及后期的伸展反应,收缩应变主要表现为滑脱--逆冲推覆作用,具有显著的构造层次性,自中、下构造怪次至上支次依次表现为:基底与盖层之间以角闪石及长石碎斑为主的糜棱岩为特征的韧性滑脱剪切罗系之上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构造2剪切主上部盖层中的寒武系,石炭系等逆冲于侏罗系之上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表明当时的区域热流值较高。伸展应变及同时发生的基底隆升作用,主要表现为基底和盖层中的韧性正剪切带及大量的正断层,基底中大量的NNE向张性白垩纪花岗斑岩脉及区域性的NNE向白垩纪盆地的形成都和本期构造活动相关。辽南地壳基底中大量的沿糜棱面理发育的长英质岩脉表明剪切变形过程中具有局部熔融作用的发生。对长英质岩脉经流体包裹体成分测试表明主要成分为分子水。在野外对长英质脉体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两期:形成与滑脱作用有关的长英质脉体为含钾长石少、斜长石多、白色;而和伸展应变有关的长英质脉体钾长石含量明显增大,呈红色。两种长英质脉的褶皱变形反映了各自的变形机制。剪切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动态局部熔融作用,具有自反馈的自组织特征,从而使长英质脉体在糜棱岩中呈现出韵律分布特征。辽南地壳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从收缩应变向伸展应变的转化。原因可能为收缩应变导致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并且同期的花岗岩浆的活动表明滑脱作用过程中莫霍面的初始温度较高并且区域热流值亦较高。这种地壳及其热状态的不均衡,导致地壳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基底的隆升及相伴随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06.
山西临县紫金山碱性环状杂岩体岩石学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锦江 《现代地质》1991,5(1):24-40
本文在对山西临县紫金山碱性环状杂岩体区域地质、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锶同位素和氧同位察地球化学等特征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岩体是同源的,且源自富P,K,Ti,Sr,Ba,CO2和IREE而贫镁的受交代的上地幔,是交代地幔五次批式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7.
普兰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其中地幔橄榄岩由方辉橄榄岩、含单斜辉石方辉橄榄岩以及少量二辉橄榄岩及纯橄岩组成。尖晶石是地幔橄榄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岩石学成因指示剂。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岩相观察、电子探针、尖晶石成分面分析、电子背反射衍射分析,可将普兰地幔橄榄岩铬尖晶石分为三类:第一类铬尖晶石呈自形,粒径较小(<100μm),或包裹于斜方辉石中,或杂乱分布于橄榄石和辉石之间,具有高Cr^#(>0.6)、低Mg^#(0.43~0.57)的特征,为部分熔融+玻安质熔体交代成因;第二类铬尖晶石呈半自形-他形,粒径较大(>100μm),常含有橄榄石、辉石包裹体,具有中Cr^#(0.17~0.42)、高Mg^#(0.63~0.77)的特点,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影响;第三类铬尖晶石呈他形蠕虫状与辉石交生在一起构成后成合晶结构,粒径变化较大,具有低Cr#(0.17~0.28)、高Mg^#(0.67~0.77)的特点。EBSD分析结果显示尖晶石、辉石的结晶学优选方位(CPO)较为相似,表明为同一矿物分解而来,单斜辉石与大陆岩石圈地幔捕掳体中石榴子石的稀土元素对比表明构成后成合晶结构的辉石和铬尖晶石为具有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高压石榴子石退变分解而成。综合分析表明:普兰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体在从石榴子石相深度上升过程中发生了石榴子石退变、岩石部分熔融及熔体渗透作用,岩体经历了威尔逊旋回初期的大陆裂谷阶段,主体经历了中-低程度的部分熔融,类似大洋中脊环境,局部受到了富硅、富镁玻安质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8.
刘同君  李伟民  刘永江  金巍  邵弋伦 《岩石学报》2020,36(11):3309-333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典型的早前寒武纪造山带根部岩石出露区,大量下地壳高级变质-深熔岩石中保留了丰富的流变构造样式,是开展部分熔融岩石流变行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雪海沟和大庙-忽鸡沟构造带内变形岩石开展了宏观、微观构造解析、EBSD组构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考查了不同构造层次、不同熔融程度岩石的流变特征及其与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雪海沟至大庙-忽鸡沟地区体现了造山带地壳结构层次由深至浅的特点。深部构造层次(雪海沟)高级深熔条件下,宏观上以各种形式的浅色脉体参与岩石流变,深熔熔体夹矿物颗粒流形成网状的断续条带状构造。微观上斜长石受扩散蠕变、颗粒边界滑移和颗粒流动影响,一般没有明显的晶内变形组构,CPO(晶格优选方位)发育不明显。在中深部构造层次(大庙-忽鸡沟)深熔作用相对较弱,宏观上形成平行片麻理的较规则条纹/条带构造。微观上斜长石发生位错蠕变,CPO发育明显。此外,角闪石在不同构造层次下均表现出位错蠕变特征,结晶优选方向受深熔作用影响不大。上述变形样式和机制,体现了造山带根部高级变质-深熔岩石在固-液两相介质中,发生水平层状粘-塑性流动变形特点。随后深熔岩石的塑性流动变形伴随加厚地壳的伸展减薄-隆升过程而逐渐硬化并遭受剥露。  相似文献   
909.
南迦巴瓦地区广泛出露的中下地壳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层状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为研究部分熔融过程中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对熔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相对于源岩或熔融残留体,淡色体亏损Ti、V、REE、Y、Nb、Ta、U等元素,与混合岩中榍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互补。混合岩、淡色体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南迦巴瓦角闪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体的微量元素特征主要受控于榍石的地球化学行为。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长英质熔体的低Ti溶解度,榍石以未熔残留体形式存在于暗色体中,导致熔体亏损Ti、REE、Nb、Ta、V、U等元素和Sr/Y比值相对升高。关键元素在榍石和熔体之间的配分系数受熔体成分影响明显。角闪岩中变质榍石DNb/Ta<1,因此变质榍石残留导致熔体Nb/Ta相对于源岩升高;而高Si-Al花岗质熔体中榍石DNb/Ta>1,因此与高Si-Al熔体平衡的榍石的分离(转熔或结晶分异)将导致熔体Nb/Ta比值相对源岩降低。榍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微量元素效应为理解变基性岩部分熔融产生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10.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0.78~0.81GPa。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 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表明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约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