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6篇
  免费   2450篇
  国内免费   2640篇
测绘学   809篇
大气科学   2747篇
地球物理   3323篇
地质学   4082篇
海洋学   1564篇
天文学   699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105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555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676篇
  2012年   705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796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60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372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931.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演变与强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巍  曲岩  姚秀萍  黄素文 《气象》2007,33(12):31-38
利用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每6分钟一次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29日辽宁省西部大暴雨过程中强降雨时段的低空风场结构。得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与低空急流的迅速加强和向下扩展相对应,短时大暴雨发生前低空西南急流提前2小时左右开始有动量快速下传,当20m.s-1的急流中心下传到≤1km超低空,1.2~2.1km低空出现24m.s-1东南急流,有利于产生短时大暴雨;说明低空脉动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短时强降水之间关系密切。低空急流到达测站上空不一定立即产生强降水,有时会滞后1~2个小时,强降水或强烈天气的发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同时低空急流的强度和伸展高度,以及动量下传的能量大小,都直接制约着强降水的强弱。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程度和降水量的强度呈正比关系,低空急流指数不仅可以说明低空急流的脉动以及向地面扩展程度与中小尺度的强降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强降水的出现以及雨强的大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32.
谢东 《广西气象》2007,28(3):38-39
简要介绍柳州市风能资源评价工作的方法、成果,并对发展柳州市风电事业提出了一些探讨性思路。  相似文献   
933.
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 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窄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 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934.
杨文凯  白洁  严卫  刘健文 《气象》2007,33(4):35-39
云迹风反演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选取随风移动、变化缓慢的云,即示踪云。文中设计了一种示踪云选取算法,以改善云迹风的质量和密度分布。该算法的特色是反演风的位置并不固定在反演网格的中心位置,而是通过梯度分析的方法使反演风的位置得到优化,再经过积雨云检测和灰度分布均匀程度检验,剔除不适合用来反演的目标物。对用该方法选取的示踪云进行云迹风反演,然后对反演出的云迹风进行环流分析,并与探空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反演出的云迹风质量好,密度很高,清晰地反映出天气系统的风场结构。  相似文献   
935.
多普勒雷达探测“艾利”台风风场不对称结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8月25日, “艾利”台风在靠近我国台湾东北部海域后不同于正常路径, 先后发生两次左折, 先是西北转偏西, 再偏西转西南, 这种路径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通过“艾利”台风的雷达观测事实, 从单多普勒雷达和双多普勒雷达均发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前方, 即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 进一步证明了“艾利”台风的风场分布遵循波数为1的非对称性, 从位于台风不同象限的福州长乐和厦门两站雷达资料, 以及常规的地面观测、高空探测资料和NCEP数值预报再分析资料都得到证实。研究表明, “艾利”台风处在大陆高压东南侧, 台风外围存在一支7 m/s左右的环境风场引导气流。因此, 西北象限风速极值大于其他象限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是由环境风场和台风本身两方面共同造成的, 这种不对称分布有利于维持“艾利”台风向西南方向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单部多普勒雷达不可能同时探测到台风的西北、东北和西南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而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台风, 则可以同时探测到3个象限的风速极值, 根据风速极值可能存在的不对称分布情况来预测台风的路径转折趋势, 因此重视双多普勒雷达或多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对于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发生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塔中气象站1997—2002年的气象资料, 从沙尘源丰富程度、风动力条件和空气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的成因。结果表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沙尘源极为丰富, 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降水基本不能改变沙面的湿润状况, 沙尘源丰富度不是沙尘暴发生的限制因子; 风动力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而月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是风动力的重要定量表征指标; 空气稳定性也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度和天气过程是其重要标志, 沙尘暴发生与温度呈正相关, 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和午后; 降水是沙漠腹地天气过程的重要指标, 月降水日数和降水总量与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尘暴逐年减少, 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7.
针对1∶10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强度大、制图数据和空间数据两张皮作业、数据的反复修改等问题,通过对生产技术方案的改进和生产流程的改造,提出了一体化生产与更新的技术方案并付诸生产实践,解决了生产作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新方案的工艺流程和实现方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38.
陈权  李震  王磊  魏小兰 《遥感学报》2007,11(6):803-810
欧空局ERS1/2卫星上的风散射计(WSC),分辨率是50km,4天内能覆盖全球超过80%的范围,并可在多角度下对地物目标进行观测。本文研究利用该散射计数据估算土壤水分的方法。首先,利用基于ERS散射计数据建立的全球C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数据库,根据传统的几何光学模型(GOM),反演得到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的法线方向Fresnel反射率,并与两个采样点(安多和那曲)上的实测降雨量及土壤水分相对比,证明了ERS散射计数据与土壤水分的高相关性;第二步,以水云模型为基础,结合AIEM模型,发展了一种简化模型来估算土壤水分绝对值,分别利用气象站实测点数据和同时期的Basist湿度指数(BWI)进行验证,表明反演结果能较好反映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39.
利用国际上3个著名的数据分析处理中心CSR、JPL和GSFC给出的3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实测的台站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不同空间技术速度场之间的转换参数,即速度场之间的系统差。在扣除两两技术之间速度场的系统差后,用速度场残差计算了空间技术速度场之间的不符值加权中误差作为衡量不同空间技术实测台站速度场的外部检核指标,即外符精度。计算结果表明,VLBI和GPS实测台站地心速度已经达到1 mm/a的精度;SLR实测台站地心速度已经达到2 mm/a的精度。  相似文献   
940.
Accurate upward continuation of gravity anomalies supports future precision, free-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since the latter cannot by themselves sense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and thus require appropriate gravity compensation. This compensation is in the form of horizontal gravity components. An analysis of the model errors in upward continuation using derivatives of the standard Pizzetti integral solution (spherical approximation) shows that discretization of the data and truncation of the integral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error in the predicted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the gravity disturbance. The irregular shape of the data boundary, even the relatively rough topography of a simulated mountainous region, has only secondary effect, except when the data resolution is very high (small discretization error). Other errors due to spherical approximation are even less important. The analysis excluded all measurement errors in the gravity anomaly data in order to quantify just the model errors. Based on a consistent gravity field/topographic surface simulation, upward continuation errors in the derivatives of the Pizzetti integral to mean altitudes of about 3,000 and 1,500 m above the mean surface ranged from less than 1 mGal (standard deviation) to less than 2 mGal (standard devi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2 arcmin data resolution. Least-squares collocation performs better than this, but may requi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