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全国分县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及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目标,针对全国分县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提出并分析比较了统计指标法和分区样点法等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其中统计指标法中的农业产值消耗法基础数据来源可靠、便利,便于操作,计算结果较好,符合土地经济系数含义要求。  相似文献   
32.
在野外观测与遥感综合解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已积累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从7个方面分别计算分析了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的相似性系数。显著性统计检验表明,两裂谷系在几何形态、三维构造格局、历史与现今活动性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相似性。
结合空间测量与两裂谷系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测资料分析,推断汾渭与贝加尔裂谷系高度相似性产生的动力学机制与东亚大陆这一地带南、北块体间不等速西向运动所造成的大规模S形张裂作用存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3.
广州市紫外线辐射资料分析与预报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广州市2004~2006年紫外线辐射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紫外线辐射强度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同时结合数值预报产品,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34.
非参数统计方法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参数统计方法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依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三类:(1)在水文频率分析中的应用和研究;(2)在水文水资源预报中的应用和研究;(3)在水文水资源模拟中的应用和研究.对非参数统计方法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5.
The time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regional seismicity triggered by the Hyogo-Ken Nanbu, Japan, M=7.2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1995, was studied. The concerned region is about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in length and breadth surrounding the epicenter (33°~37°N, 133°~138°E). It is divided into 16 subregions. The seismicity of these subregions from January of 1976 to June of 1996 has been analyzed. It is showed that,①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eismicity changes in 10 subregions triggered by the Hyogo-Ken Nanbu, Japan, M=7.2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 1995. These changes passed a Z statistic test exceeding 0.95 confidence level and the greatest epicenter distance of these subregions was 280 km;②seismicity changes were triggered within 1~5 days in three subregions near the main shock while in other subregions the seismicity changes were triggered within several ten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③ the greatest triggered event is 5.4, which is about the same size as the greatest aftershock;④the regional stress change resulted from the main shock may be the triggered mechanism of the regional seismicity.  相似文献   
36.
组合震源技术通过调节延迟激发时间和震源埋藏深度能够实现地震波场的定向传播,提高地震波的照明能量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基于特定目标的组合震源最佳聚焦方向的选取以及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定向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聚焦方向选取方面,目前基本是利用多种不同延时参数的组合震源分别进行试验,从而确定较好的组合震源延时参数.本文则利用爆炸反射面原理,在目的层界面上均匀布置震源同时激发地震波,能够产生垂直于地层界面传播的平面波,当初至波传播至地表时进行地表方向统计.根据互易性原理,以初至波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为聚焦方向,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波束方向将垂直入射到目的层界面上,从而精确的计算出组合震源的最佳聚焦方向.在组合震源定向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组合震源方向因子公式进行计算,但该方法要求震源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不能满足起伏地表的应用要求.本文以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为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炮点向量在聚焦方向上的投影来确定组合震源传播至虚拟波前的走时,从而确定任意起伏地表组合震源的延迟激发时间.该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沿给定地质模型的目的层界面垂直入射的组合震源聚焦方向,也能够确定任意起伏地表情况下形成沿该聚焦方向定向传播地震波场的组合震源延迟激发时间.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目标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延时参数计算方法对组合震源数据采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7.
传统的基于硬件的接收机由于芯片的封装性很难用来进行通道信号的分析研究,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软件接收机则很容易做到。软件接收机的跟踪通道信号统计分析可用于接收机算法的测试与比对以及卫星信号性能的分析与评估。这里搭建了GPS软件接收机L1中频数字信号处理平台,对跟踪通道输出的I、Q支路信号进行了均值、标准方差以及均方根(RMS)统计。分析了各统计值与通道对应卫星的高度角、信号强度以及噪声之间的关系。基于统计结果提出了一种估计信道信噪比的方法。最后比较了不同信号采样频率对相关三角形和导航定位解算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Geomorphic river design strives for natural resilience by encouraging geomorphic form complexity and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linked to greater habitat diversity.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ic data and spatial feature mapping methods provide advantages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river restoration planning. We propose and evaluate 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of geomorphic form and pixel-level surface roughness resulting from channel planform geometry differences using spatially continuous variety computation applied to component metrics including flow direction, aspect and planform curvature. We define this as the geomorphic form variation (GFV) approach and found it scalable, repeatable and a multi-stage analytical metric for quantifying physical aspects of river-bed topographic variability. GFV may complement process-based morphological feature mapping applications, hydraulic assessment indices and spatial habitat heterogeneity metrics commonly used for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river restoration. The GFV was tested on controlled synthetic channels derived from River Builder software and quasi-controlled sinuous planform flume experiment channels. Component variety metrics respond independently to specific geometric surface changes and are sensitive to multi-scaled morphology change, including coarser-grained sediment distributions of pixel-level surface roughness. GFV showed systematic patterns of chang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channel geometry, vertical bed feature (pool-bar)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and bar size, shape and orientation. Hotspot analysis found that bar margins were major components of topographic complexity, whereas grain-scale variety class maps further supported the multi-stage analytical capability and scalability of the GFV approach. The GFV can provide an overall variety value that may support river restor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particularly when geomorphic complexity enhancement is a design objective. Analysing metric variety value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tspot cluster maps and complementary process-based software and mapping applications allows variety correspondence to systematic feature changes to be assessed, providing 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river morphology change comparison, channel design and geomorphic process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39.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从代表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地震系统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学科分布、来源出版物、出版语言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及国际合作等,对地震系统197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在全球相关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从SCI论文特点分析及被引用情况来看,学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0.
一种用于中国年最高(低)气温区划的新的聚类方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前者(高温)来说,各区域的年际差异比较大,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不同;对后者(低温)来说,各区域具有较强的增温一致性,但增温的特点和幅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温度的关系在各区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年代际变化的一致性要好于年际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