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冲击爆炸作用对核电站安全壳毁伤效应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电站破坏后放射性燃料泄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得核电站特别是核反应堆成为军事打击和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分析总结了核反应堆安全壳因弹体和飞机的冲(撞)击爆炸导致受损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核安全壳体防护效能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弹体"侵彻(贯穿)+爆炸"作用对双层钢筋混凝土和内衬钢板复合核安全壳结构的毁伤效应;综合考虑安全壳体结构、混凝土材料模型、飞机质量与刚度分布、撞击速度和位置、加载面积等因素影响的大型商用飞机撞击核安全壳全过程的精细化数值模拟;冲击爆炸与火荷载多灾场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核安全壳的损伤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182.
随机性与电环境特征对地闪击地点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已有的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结合四次探空资料,进行了12.5 m的高分辨率二维雷暴云数值模拟实验,得到了各种雷暴云电荷结构下的地闪个例,并就地闪击地点与空间电荷、电位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由空间电荷唯一确定的电位分布决定了先导的传播最大趋势,而闪电传播的随机性所带来的地闪击地点的不确定范围被限制在3 km之内,利用动态聚类法迭代得出的三个击地点位置之间的差为1 km左右.(2)负地闪的初始点与击地点的位置差主要分布在0~6 km范围内,且93%的负地闪分布在0~4 km范围内,正地闪的分布相对较广,0~3 km范围内占48%,3~6 km范围内占34%,6~10 km范围内占18%.(3)正、负地闪主要产生于离地面最近的一对电荷堆之间,其起始高度越高,初始点与击地点位置差分布越广;另外,产生于三级性雷暴云电荷结构下的正地闪,其起始于上部的主正电荷堆与中部主负电荷堆之间,由于下行正先导会绕过底部的次正电荷堆,因此其击地点与初始点的距离基本在6 km以上.  相似文献   
183.
2013年8月31日5.9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附近,地质构造复杂,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与NW向的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在此交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断裂带的曾大同断裂、里甫-日雨断裂带、郎中断裂、古学断裂等晚更新世—全新世表现出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滑动分量,其全新世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5~4.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1.1mm/a。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2.0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mm/a。该断裂与金沙江断裂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北边界。它是青藏高原EW向伸展作用下的一条重要的右旋走滑断裂,起着调节高原物质向SE运动的作用。据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震源机制解资料和滑坡崩塌体展布位置分析认为,2013年奔子栏M5.9地震的发生与德钦-中甸-大具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4.
塔中北斜坡富油气区油气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性质变化大、油气水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大量单井及其生产动态的分析解剖,结合分析化验资料,深入探讨了富油气区的流体分布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储层差异性以及典型高产井和出水井的对比,揭示了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鹰山组顶部的风化壳型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深度范围和储层质量;平面上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导致油气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断裂引起的局部高差对流体聚集存在明显影响,使断裂上盘高部位更倾向于富油气,并发现断裂对储层改造强烈,特别是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山期遭受气侵的强度,控制了不同相态油气藏的分布;奥陶系鹰山组上部发育的致密段对古油藏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该认识对相似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及勘探开发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5.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海相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 褶皱变形。(2)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NNE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左行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3)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文中将重点讨论下扬子区板内海相古生界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所经历的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  相似文献   
186.
南沙超壳层块边界断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超壳层块被性质不同的超壳断裂所围限,北张南压,东西剪切,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而系统运动。其新生代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K2—E12,北界伸展,古南海向南俯冲,西布增生楔形成;E22—E13,西南海盆扩张,西布增生楔碰撞造山;E23—N11,中央海盆扩张,米里增生楔形成,北巴拉望南缘“A型”俯冲;N21—现在,南部边界大规模逆冲推覆造山,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   
187.
大型走滑带内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对走滑带同构花岗岩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进行总结,并对同构造共岗岩与构造前和构造后花岗岩的区别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它们的关键区分标志。  相似文献   
188.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在兴  肖尚斌 《地质论评》1999,45(7):618-626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的分布在平面上具有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点,时代分布上,具孔店组、沙三段、沙一段、馆陶组4个相对富集时期和层位。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莫霍面隆起幅度和以郯庐断裂带为主的具走滑性质的深大断裂带控制了全区火成岩的分布概貌;坳陷内部与走滑断裂带相伴生的大断裂控制着火成岩的分布型式;凹陷内局部古应力场和古地貌决定着各期火成岩直接分布样式。  相似文献   
189.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0.
A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 was used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hortrange (0-3-h) rainfall and the predictors ranging from extrapolative forecasts of radar reflectivity, satelliteestimated cloud-top temperature, lightning strike rates, and Nested Grid Model (NGM) outputs. Quan- 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QPF) and the probabilities of categorical precipitation were obtained. Results of the BPNN algorithm wer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lgorithm for an independent dataset from the 1999 warm season over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A sample forecast was made over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PNN categorical rainfall forecasts agreed well with Stage Ⅲ observations in terms of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area of rainfall. The BPNN tended to over-forecast the spatial extent of heavier rainfall amounts, but the positioning of the areas with rainfall ≥25.4 mm was still generally accurate. It appeared that the BPNN and 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es produce forecasts of very similar quality, although in some respects BPNN slightly outperformed the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