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7篇
  免费   5283篇
  国内免费   8591篇
测绘学   568篇
大气科学   7803篇
地球物理   4166篇
地质学   12544篇
海洋学   3798篇
天文学   114篇
综合类   2112篇
自然地理   5576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383篇
  2022年   1000篇
  2021年   1059篇
  2020年   1102篇
  2019年   1388篇
  2018年   1118篇
  2017年   1164篇
  2016年   1168篇
  2015年   1296篇
  2014年   1717篇
  2013年   1659篇
  2012年   1787篇
  2011年   1783篇
  2010年   1405篇
  2009年   1624篇
  2008年   1543篇
  2007年   1780篇
  2006年   1722篇
  2005年   1492篇
  2004年   1348篇
  2003年   1226篇
  2002年   1050篇
  2001年   991篇
  2000年   911篇
  1999年   831篇
  1998年   670篇
  1997年   627篇
  1996年   521篇
  1995年   460篇
  1994年   414篇
  1993年   331篇
  1992年   254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 was measured by the13C tracer method during winter, summer and fall in 1993 and 1994. The depth-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ranged from 220 to 350 mgC m−2d−1, and showed little seasonal variability.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above 570 mgC m−2d−1) was measur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roughou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productivity at the station nearest to the Changjiang estuary exhibited a distinctive seasonal change from 68 to 1,500 mgC m−2d−1. Depth-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vity was 2.7 times higher in the shelf area than the rates at the Kuroshio Current. High chlorophyll-a specific productivity (mgC mgChl.-a−2d−1) throughout the euphotic zone was mainly found in the shelf area rather than off-shelf area, probably due to higher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higher activity of phytoplankton at the subsurface layer in the shelf area.  相似文献   
7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哺乳动物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全新世哺乳动物群有众多地点,并已作了详细研究,绝大多数地点有^14C的年代测定,全新世一更新世的界线,作者根据哺乳动物及^14C年代测定,在12-10kaB.P之间,可作为二者之间的过渡层位,在10kaB.P。可作为全新世的开始,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在此期间内的哺乳动物偏南种类似为明显,如亚洲象,苏门犀及爪哇犀等,在5.6-3.0kaB.P。这一时期内的气候波动剧  相似文献   
73.
本文对南海中部陆坡区和海盆区的5个岩芯中的 Si,Al,Fe,Mn,Ca,Mg 和 CaCO_3成分做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与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受沉积区环境差异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受海区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浅海到大洋的过渡);受沉积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展示了周期性变化或旋回性。根据岩芯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参考有关古地磁,氧碳同位素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测试分析结果,将本区岩芯划分为14层地球化学层,并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沉积地球化学区,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存在的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74.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5.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76.
Rupert  Riedl 《Marine Ecology》1980,1(1):3-46
Abstract. The major changes within the concepts of marine ecology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im to design this new journal's scientific format. Four phases of marine sciences are distinguished: the phase of seafarers, of oceanographic expeditions, of marine stations, and of field research. The changes in the latter two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changes are described as occurring along three axes. First, as a movement towards the object; accomplished by fieldwork, scientific diving, remote controlled equipment, and by underwater experimentation. Seco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everal disciplines that led towards bridging gaps. And lastly, how the discovery of unifying principles in ec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 theory) led the approach in marine ecology towards increasing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77.
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阐述了研究南海暖水的意义 ,综述了关于南海暖水的现状 ,提出了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方面应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近海底作业所获的深拖海底电视和照相系统资料,对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底地形的坡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海底的东向坡和西向坡是均衡分布的。东、西两区海底地形坡度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东区海底地形坡度以0~15°为主,而西区坡度大于3°的地形则很少。坡度大于5°的地形主要分布于坡脚处,特别是坡度超过15°的地形总是出现在水深变化的转折点处。(2)研究区不利开采地形可分为坡度为5~15°和大于15°两种类型,东区地形坡度大于5°的不利开采地形比西区多14%,东区坡度大于15°的地形为3.6%,比西区(仅为1.4%)多,东、西两区都有少量坡度近90°的地形出现,并且这种地形在东区所占比率比西区大,说明东区断崖、陡坎和断裂沟槽比西区多,地形也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79.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0.
鲽形目3亚目8科51属142种。鲀形目2亚目9科57属143种。海蛾鱼目1科2属3种,鮟鱇目3亚目11科23属4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