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4篇
  免费   3360篇
  国内免费   4000篇
测绘学   1605篇
大气科学   2641篇
地球物理   3621篇
地质学   9165篇
海洋学   3215篇
天文学   364篇
综合类   1450篇
自然地理   4143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600篇
  2021年   711篇
  2020年   709篇
  2019年   864篇
  2018年   712篇
  2017年   767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894篇
  2014年   1078篇
  2013年   1012篇
  2012年   1219篇
  2011年   1230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1242篇
  2008年   1106篇
  2007年   1343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211篇
  2004年   1091篇
  2003年   1041篇
  2002年   927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602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464篇
  1997年   434篇
  1996年   421篇
  1995年   343篇
  1994年   300篇
  1993年   276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5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4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卧龙湖湿地的基本概况和有关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卧龙湖湿地的历史演变规律以及1975~2004年湖水位观测数据和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近29年来卧龙湖水位的变化趋势和水位下降的成因.运用水量平衡计算方法,得出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近30年来入湖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2.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 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3.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1年GPS观测数据以及"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国家基础研究项目青藏块体东北缘GPS网1999,2001,2003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1年相对于鼎新基准站以及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结合板块构造以及大地动力学理论,对青藏块体进行了块体的划分,分析了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1)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2)1999-2001年期间,祁连-海原断裂带GPS运动位移与地质结果十分吻合;(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碰撞后印度大陆继续以50 mm/a的速度向北推进是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运动动力;(4)甘青块体西部子块体以北东向挤压运动为主;东部子块体主要表现为以海原断裂带为北边界的顺时针旋转为主;(5)鄂尔多斯块体存在逆时针旋转运动,其旋转速度在块体西南侧的六盘山断裂带一带最大,向北至块体西北部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94.
将轮台天山南麓山前平原中下部自北至南分为4个地貌带:洪水剥蚀带、溢出带、三角洲带及两河交汇区带。并以土壤电导作为积盐程度的指标,分析了天山南麓山前平原4个地貌带土壤盐的分布特征:溢出带和三角洲带土壤盐分含量高,两端洪水剥蚀带和两河交汇区带盐分含量低。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自北至南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数量都在下降,洪水剥蚀带主要为柽柳群落、琵琶柴群落,溢出带主要为柽柳群落、盐节木群落、盐角草群落,三角洲带及两河交汇区均为柽柳群落。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盐分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土壤盐渍化的变化明显影响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演替。  相似文献   
995.
甘肃中东部初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和ECWMF资料,对造成2004年5月28~29日甘肃省中东部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急流及锋区等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西风带急流轴(≥20m.s-1)从乌拉尔山中底部向巴尔喀什湖移动,其分裂的短波槽和冷空气沿急流底部向甘肃河西至青海省中部发展,为这次大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能量;(2)在副热带高压快速南压东退中,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3)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对此次大(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从能量场上,总温度平流和差动平流场对这次降水过程也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6.
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云南雨季开始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瑜  赵尔旭  黄玮  朱勇  杨淑群 《高原气象》2007,26(3):572-578
通过对46年(1961—2006年)的初夏(4月21日~5月31日)孟加拉湾低压的研究,发现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初夏孟加拉湾低压系统源地大致位于9°~12°N,88°~91°E之间,较强的低压系统从源地移出后分别沿着两条路径影响云南,这两条路径对应着不同强弱的南亚高压环流。初夏孟加拉湾低压出现频率与云南雨季开始早晚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前期3月中南半岛附近海域的对流强(弱),则有(不)利于初夏孟加拉湾地区产生低压系统。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前期南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当南印度洋海温下降(上升)时,有(不)利于孟加拉湾地区对流加强、低压系统生成。  相似文献   
997.
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衡理论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区东部2005年7月1~2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上副热带高压西侧强西南气流北上,在西北区东部与东移南压的西北冷空气形成强辐合,是造成西北区东部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在700 hPa等压面上湿位涡与辐合区域相对应的是,在西北区东部存在一个湿位涡正压项MPV1的正值区和湿位涡斜压项MPV2的负值区域,它们准确地指示了辐合区的范围及变化,暴雨出现在辐合区中或MPV1和MPV2的等值线密集区边缘上;对流层高低层正值MPV1可以指示对流稳定的冷空气的变化,而对流稳定度小的暖湿气流表现为小的正值(高层)或负值(低层),等值线密集带指示了降水的后界。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诊断暴雨发生期间各个暴雨中心的等熵面结构,表明用湿位涡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发生的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商丹断裂带是一条多期次活动的大型断裂带,区域上也是大型金属矿的赋存带,对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以商丹断裂带(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孔沟至寨根一带构造剖面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控矿构造和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商丹断裂带(河南段)具多期活动特征,整体呈现"正花状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999.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20052006年许昌市逐日供电量和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供电量和这些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为影响本地用电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别是夏季用电量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