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584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335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基于组件技术的地质剖面图自动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渭军 《海洋测绘》2008,28(4):63-65
绘制地质剖面图是地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了钻孔属性数据库的特点,利用Surfer绘制钻孔每一层等值线的基础上并在VisualBasic环境下,通过对GeoMap控件的二次开发,而在GeoMap控件中绘制任意两点的断面图,结合钻孔的层编号绘制出每一层断面的封闭区域,最后对该封闭区域进行填充,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绘制方法。  相似文献   
82.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is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ern trough and the middle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and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are two of the largest cany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m are describ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are originated along faults.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ree groups of faults which were formed and reactive in the recent extensional phase of Okinawa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guided by F4 that is a N-S trending fault on the slope and F1, a large NW-SE trending fault on the trough. The pathway migration from the remnant channel to the present one of Chiwei Canyon is the result of uplift of tilted fault block that is coupled to the recent 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southern trough. The submarine terrace is detached from the ECS slope by the NEE-trending fault.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developing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s guided by F5, a N-S trending fault, diverted and blocked by the submarine terrace.  相似文献   
83.
在深入分析新、旧地形图分幅及编号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地形图编号算法模型、新地形图图幅范围解算模型以及新、旧地形图编号转换算法模型。解决了地形图编号的快速检索与图幅范围解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84.
青藏高原北缘公格尔山地区地形梯度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脉的公格尔山地区为试验区域,基于SRTM-DEM数据,采用线状地形剖面和带状地形剖面的研究方法,对试验区从公格尔山顶到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梯度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地形梯度与隆升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线状地形剖面清晰直观,操作简单;带状剖面法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的地形起伏状况。若将两种方法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区域地形研究,则会获得更好效果。(2)从塔里木盆地到公格尔山顶,地形抬升共分3个梯度:分别是从海拔高度2 000m左右上升到约4 500m,从约4 500m上升到将近6 000m,从将近6000m上升到约7500m。地形抬升的不同梯度可能对应着公格尔山晚新生代地貌形成过程的不同隆升过程;而每个抬升梯度的拐点,则对应着不同隆升过程形成海拔高度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85.
基于GIS建立空间图形数据库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化空间图形数据库是空间图形及其属性数据库的统,建立数字化空间图形数据库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工程。而先建立空间图形库,然后进行各图元属性ID号排序,再“根据参数赋属性”建立完整的空间图形数据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6.
在概述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档案本质属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作为历史记录保存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87.
疫情之下,在线教学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方案。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以“数字地形测量学”在线课程建设为例,探索在线课程的建设方法与途径,构建“能学、辅教”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超星泛雅+学习通+腾讯课堂+课程QQ群”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
结合秦皇岛市2018年基础图入库工作,针对原始数据的特点,基于FME设计了入库方案,编写了转换模版,使大部分数据处理、检查等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转换成果精度好,属性完整,错误率低,有效的减轻了人工作业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9.
针对特战实训演练中大比例尺军事地形图数据不足、现势性较差的问题,从特战用图需求出发,基于众源地理数据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准确的大比例尺军事地形图测制方法。首先,介绍了众源地理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研究了众源地理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法。然后,在顾及军事地形图与民用地形图之间制图表达的差异后,设计了利用众源地理数据绘制大比例尺军事地形图的工艺流程。最后,基于ArcMap,绘制了某地1∶1万军事地形图并进行实验验证和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又能满足成图精度要求,可为军事教学训练、指挥员用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0.
王宇虹  徐国强  贾丽红  赵阳 《气象》2015,41(4):389-400
运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附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水汽的敏感性试验。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由于太行山北端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流和水汽辐合、抬升,加强了对流过程;对流层低层山前东南风和西南风、北风的辐合带增大了气旋性涡度,使东移到北京的低涡稳定维持5 h左右,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而且地形起伏和地形海拔高度对降水都有明显增幅作用,地形起伏的增幅作用较地形高度的大。水汽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较小的变化,会导致水汽输送的明显差异,从而导致降水量显著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