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超星泛雅SPOC平台下《工程测量学》课程建设为例,介绍了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思路、课程知识的分割与重组、五维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专题汇报讨论式翻转课堂、考核驱动设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两年多的改革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期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高校迅速行动起来,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指导思想,有序开展了线上教学。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为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线上教学效果是当前线上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BOPPPS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模型,用于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教学,旨在总结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经验,为未来测量学信息化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的大潮,给《测量学》课程"教"与"学"带来新的机遇。利用师生人手一只的智能手机设备搭建《测量学》课程移动APP辅助教学平台,进行《测量学》课程辅助教学,为《测量学》课程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测量学》课程移动APP辅助教学平台可在任何环境及空间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建立《测量学》课程"教"与"学"无间隔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探讨,并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价。初步实践证明,采用《测量学》移动APP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开发了学生对专业信息的挖掘和探索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是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摄影测量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痛点,逐渐厘清教学思路,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上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在探索阶段。本文深入分析了理工科思政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以地理信息科学核心课程“空间分析”为例,探讨了理工科专业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可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黎  李翔  张政  雷昊臻 《测绘通报》2022,(S1):94-98
本文以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地理空间数据库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点,首先划分了地理空间数据库课程线上与线下的内容;然后结合在线课程特点,进行了在线课程知识点的划分与教学资源的建设;最后总结了课程教学的设计与方法,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教学基层组织能否进行应用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学校转型的关键。淮阴师范学院教学基层组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组建GIS软件应用、开发和遥感教学团队,成立GIS竞赛和考证考级指导小组,大力改革课堂教学与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赛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行业考证考级的学习模式,实施了核心课程"1+1"的考核模式,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实习模式和尝试学生参与科研的导师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针对"GNSS原理及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做好"导教"和"导学"的基本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SPOC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基于SPOC模式的"GNSS原理及应用"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杨英宝  潘鑫  丁远 《测绘通报》2022,(S1):44-46
以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探讨测绘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育德”与“育才”统筹兼顾的实现方法和路径。本文从思政元素的设计、助力课程思政实现的教学方法及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等角度,对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寓教于学,充分强化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作用,为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9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疫情为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中以测绘类课程为例对当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疫情之下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线上教学模式、线下教学模式、多维教学评价、多维教学保障、学生学习能力提升5个方面对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剖析,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大规模开展,相关线上教学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测绘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上课时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后以学生完成作业为辅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在科学化考核和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然而,线上网络课程是通过互联网以电子设备为教学平台,具有不受教学时空限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优点。因此,对《城市地理资讯学》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为其他测绘地理类网络课程设计提供优化思路,同时为无法进行面授教学的特殊时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网络在线教学效果,适应疫情期间线上教学需求,本文基于Moodle开源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了广泛适应的变形监测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库。简述了Moodle在线课程建设的过程、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讨论了试题库、案例库及线上线下交流模块的开发步骤。根据双一流建设与工程认证的OBE教学理念,对变形监测技术网络课程教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问题及毕业要求达成值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交流,降低了教师上课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制定课程目标,有效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和持续改进教学手段,对提高变形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针对“测量程序设计”课程,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实践能力、完善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对其进行集“专业导向、课堂讲授、自主学习、课程实验”于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改革与实践,旨在实现该课程在测绘学科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解决"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采用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构建课前设计、课前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等四阶段的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探讨该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对比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最终得出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GIS概论”是GIS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展现GIS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是整个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分析“GIS概论”课程特点,提出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模式,着重阐述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和组织方式,具体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认证考试、软件等4个资源子库以及网上交流平台5部分组...  相似文献   

16.
张龙其  郭云开  张云菲 《测绘通报》2022,(2):164-167+173
本文首先在当前GIS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学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市场需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等,重组了测绘工程专业的“GIS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应用“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发展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可以满足不同行业GIS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并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组合方式多等优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在巩固理论教学方面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为相关专业的GIS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期末考核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互联网+这一大背景,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期末考核面临的挑战,从综合性、开放性、个性化、合理性等4个方面阐述了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的设计需求,进而以遥感图像解译与应用课程这一测绘类专业课为例,给出了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的内容设计和评分标准方案。实践结果表明,开放式期末网络考核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本文不仅对高校专业课的期末考核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是真正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本文以测量学课程改革为立足点,对测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建设进行了总结,提出并不断丰富“一中心,三育人”课程教学理念;深化教学资源改革,构建了一种长效的“多主体、全过程、可量化”课程发展机制;教学相长,实现了“重素质、强能力、多元开放”的测量学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