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9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于婷婷  左冰  宋玉祥  吴媛媛 《地理研究》2020,39(6):1357-1369
基于2002—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利用DEA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综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经济综合效率整体水平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低,仅少数城市实现效率最优。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相当,西部偏低,不具备明显的梯度特征。② 旅游收入每提高1%,城市综合效率正向变动0.064%,其对城市综合效率的作用强度显著高于人力资本水平、二产产值比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以及政府财政支出占比。③ 旅游业对中国三大区域城市整体综合效率的提高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对经济综合效率的作用强度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992.
张家界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家界7个村庄334户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脆弱性指数以及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类型可分为意识脆弱型、社交脆弱型、人力脆弱型、发展均衡型和全面脆弱型5种类型;② 总体脆弱性方面,不同类型农户的总体脆弱程度均为脆弱,各自脆弱性指数不一,且非旅游农户高于旅游农户;③ 因子脆弱性中除社交脆弱型农户的民俗文化因子脆弱性指数高于农户认知因子脆弱性外,其他类型农户的人力素质、社会网络、生计资本和农户认知等4个因子脆弱性指数均高于政策制度、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3个因子脆弱性指数;④ 人力、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因子是影响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提升生计资本、传承民俗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降低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3.
远方的家——中国游客共享型住宿的入住选择与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享经济理念的普及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个性化要求,使得旅游共享住宿成为旅游业的重要领域和研究热点。以入住过共享型住宿的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收集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的942篇全球入住游记,形成17万字的研究文本。通过词频词性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内容分析法,探究了中国游客的入住选择因素、体验感知和满意度评价。研究发现,游客选择共享型住宿有较强的求新求异动机,其决策选择是着重考虑性价比、区位等之后的理性选择。游客通过与房东的互动,在这个住宿空间中“家”的感觉和异域新奇体验交织,使其舒适和个性需求得到满足,整体呈现了较高的满意度。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享型住宿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构建“旅游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继而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衡量各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8—2017年新疆15个地州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 2008—2017年间,新疆旅游经济关联网络密度的均值仅为0.356、网络效率均值为0.718、网络等级度均值为0.367。(2) 10 a间,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喀什地区、昌吉州、吐鲁番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双高区域;阿勒泰地区、巴州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较高、中间中心度较低区域;克拉玛依市属于度数中心度较低,中间中心度较高区域;博州、和田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克州、阿克苏地区、石河子市等地属于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双低区域。(3) 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喀什地区、伊犁州直属、阿勒泰地区等地在研究时限内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吐鲁番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博州、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本文旨在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视角,同时为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变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证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在旅游空间和旅游方式两方面的变迁。在海洋旅游空间变化中,呈现出从海滨游发展到海上游,进一步延伸到海底游的立体发展演变格局。在海洋旅游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并出现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化旅游趋势。引发海洋旅游变化的原因首先来自于人均收入增长,为人们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闲暇时间增加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将旅游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交通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旅游更加便捷而舒适;海洋多层次开发使海洋旅游有了更丰富内容,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96.
王群  银马华  杨兴柱  姚兆钊 《地理学报》2019,74(8):1663-1679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由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要素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相关变化要素构成,是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体现。以大别山区9县(市)为例,基于SEE-PSR模型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探讨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 2009-2016年,区域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由0.52波动降至0.41,其中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呈稳定态势且对区域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贡献率达到76%,目前区域整体属于较低脆弱并朝着利好方向发展。② 空间差异上,2009-2016年脆弱性综合指数低值县域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且变异系数较小,脆弱性综合指数高值县域于2013年开始下降逐步演变为较低脆弱等级且变异系数较大;县域间脆弱性空间差异呈现连续波动上升趋势,县域间差异有所增大。③ 阻碍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由旅游收入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收入差距、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及耕地面积比率转变为旅游经济密度、游客密度及城镇化率,区域整体由状态主导型脆弱演化为压力主导型脆弱。  相似文献   
997.
以沙坡头景区为例,引入预警理论,运用旅游环境承载率计算公式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沙漠型景区现状和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将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警界区间划分为弱载(<0.8)、适载(0.8~1.0)、轻度超载(1.0~1.2)、中度超载(1.2~1.5)、严重超载(>1.5)等5个级别,对应的预警状态分别用黑灯、绿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警示;(2)沙坡头景区现状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旺季整体上处于弱载状态,但"五一"、"十一"假期处于超载状态;(3)沙坡头景区在2016-2020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仍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速度会放缓,"五一"、"十一"假期旅游高峰期间会处于超载状态。根据承载力预警结果,提出不同承载状态的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998.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02—2014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地带间差异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部地带对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也逐渐缩小。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贡献率不断增大。3 2002—2004年以及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逐渐缩小。4吉林省旅游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发挥,形成了四平—辽源旅游经济组团、白城—松原旅游经济组团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组团。并且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999.
孙九霞  王淑佳 《地理研究》2022,41(2):289-306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耀眼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因此构建兼顾标准性和灵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中观尺度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属性解析-系统整合”逻辑框架构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首先,将乡村旅游地解析出社区、遗产和旅游3个基本属性,分别对应社区发展、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子系统。依据旅游系统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专家判断矩阵,重点构建旅游发展子系统指标体系,涵盖目的地、客源市场、旅游通道和旅游支持系统4个一级指标和具有较强操作性、聚焦乡村尺度的31个二级指标。进而,将子系统整合并引入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使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最后,通过测评广东10个乡村旅游地,验证该体系具有较好效度和区分度。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滑雪场是冰雪运动的空间载体和冰雪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研究滑雪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冰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770家滑雪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滑雪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滑雪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新疆、河北等北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属于聚类分布型,具有聚集性和不均衡性的分布特征;② 已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高密度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高密度区,以及以长治为中心的晋冀豫次级高密度区;③ 地形、气温、经济、城市、交通因素对滑雪场影响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包括正负值差异和高低值差异;④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性,其中自然因素产生的空间差异性更大,社会因素对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整体呈正相关,且主要作用于北方地区的滑雪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