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19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胡定  陆晓丽 《广西气象》2007,28(3):62-63,69
对普通居民住宅的防雷措施进行分析,并阐述防雷措施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52.
雷暴云电结构与闪电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雷暴云偶极性电结构理论,结合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不同荷电结构下地面电场。结果表明:当正电荷中心高度越高、负电荷中心高度越低,形成的地面负电场越大,越有利于地闪的形成;负地闪发生后或云砧下方,地面电场成正极性,易引发正地闪;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中雷暴云位置基本一致,结合雷达和卫星资料可初步判断正/负地闪发生位置。  相似文献   
53.
Studies by many scientists show that Hebei, China is an area with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dal force and the occurrences of major earthquakes, the Xingtai earthquake of 1966, the Hejian earthquake of 1967 and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 were triggered by the tidal force,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ccurrence times confirms these facts. The computed times of maximum horizontal of the semi diurnal solid tide tidal force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time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earthquakes were close to the times of maximum horizontal tidal force of the semi diurnal solid tide at new moon or full moon. The Longyao earthquake of M=6.8, the Ningjin earthquake of M=7.2 and the Hejian earthquake of M=6.3 occurred tens of minutes after the maximum horizontal tidal force of the semi diurnal solid tides, and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M=7.8 occurred 16 minutes before the maximum horizontal tidal force. The tidal forces were directed to the west. This is their temporal characteristic.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1969 Bohai earthquake of M=7.4 and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 were not triggered by the tidal force. These events did not show such characteristics.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s indicate that the occurrences of these events were not random, bu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tidal force from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riggered by the tidal force. These facts agree with the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the tidal force, are evidences of earthquakes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  相似文献   
54.
中国内陆高原正极性雷电的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 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解发”方式,即火箭拖带的细钢丝下端不直接接地,而是通过一段绝缘尼龙线与接地的另一段细钢丝相连。用这种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再现自然雷电的初始过程。实验中观测到了空中导线两端先导的双向传输现象;电流、电场变化  相似文献   
55.
56.
银峰  张其林  纪彤彤  姜苏 《气象科学》2015,35(4):480-487
全球雷电活动在地球-电离层空腔中产生的极低频(ELF)信号干涉叠加,在一系列固定频率上产生舒曼共振(SR)。利用2012年5月以色列Mitzpe-Roman(MR)站ELF水平磁场资料,采用频谱变换、时间平均、分析了实测SR日变化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同时基于全球ELF传播模式,利用OTD/LIS雷电卫星资料模拟了5~30 Hz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时域背景信号幅值的均值和偏差满足正态分布的期望和标准差;水平磁场前三阶SR谐振频率非常稳定,月平均下的谐振频率日变化相对8、14、20 Hz理论值的偏移量分别不超过0.3 Hz、0.55 Hz和0.6 Hz。东南亚和美洲地区雷电活动主要响应于南北磁场分量第一阶SR的07—09时和19—22时时段内。而东西磁场分量前三阶SR在12—15时时段内都对非洲地区雷电活动有指示作用。磁场功率谱日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单站正交磁天线的不同阶SR信号能够指示全球不同"热斑"区域的雷电活动。  相似文献   
57.
利用场地误差优化模式对深圳地区的地闪定位资料进行优化处理。首先对深圳市闪电定位系统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利用改进的传输线模式对真实地表环境下的闪电辐射电磁场进行计算,以分析深圳市闪电定位系统的场地误差,最后基于定位误差和场地误差模式对闪电定位数据进行定位误差订正。结果表明不同方位角上的不规则地形对继后回击电磁场波形具有不同影响,随着表征地形粗糙程度的高度均方根的增加,电场的峰值下降,波形的上升沿时间增加。同时,电场波形上升沿时间也会随着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这可能会给时间到达法的定位带来一定误差。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合理性,对该系统覆盖的区域进行了闪电定位数据优化精度的时空分布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这种优化方案是可行的、可靠的,优化后的闪电定位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文物建筑雷电灾害规律的分析,提出将文物建筑的重要性、雷击密度、所处环境、服务设施、文物建筑高度、周围树木、自身结构、雷击史等作为文物建筑防雷分类的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文物建筑保护等级、遭受雷灾规律、雷电活动情况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将评估指标分类,参考里克特量表及等权指标体系对评估指标进行评价,建立了文物建筑防雷分类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59.
分析了危害弱电设备的主要电涌类型及特点,探讨了在实际防雷工程中低压配电系统中常用的氧化锌(ZnO)电涌保护器(SPD)存在启动电压偏高,对耐过电压能力较低的电气电子设备存在对电涌防护不到位的问题;将隔离变压器作为防电涌器件引入到弱电设备防雷工程中,利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只有电磁耦合,无直接电气通道的特性隔离共模过电压;利用铁芯的磁饱和、磁滞现象抑制和削减雷击感应过电压的差模分量。将隔离变压器用于氧化锌电涌保护器之后作为精保护单元,弥补氧化锌电涌保护器的缺点,使弱电设备得到可靠保护,经实际运用验证了它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60.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地闪频次和地闪在雷达回波中位置的变化可以识别雹暴生命史演变的不同阶段。雹暴Ⅰ产生小冰雹,是一个普通对流单体,闪电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率最大为15次·(6 min)-1;正地闪落在风暴发展和消亡阶段,负地闪主要落在35—55 dBz强回波边缘,零星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周围层状云中,雹暴移动路径前侧的负地闪对雹暴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雹暴Ⅱ是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直径超过3 cm的大冰雹,闪电频率最大为44次·(6 min)-1,风暴成熟阶段正地闪活跃,16—17时正地闪频繁出现时间与大冰雹持续时间一致;负地闪与25—55 dBz强回波区域吻合较好,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30—55 dBz中心及层状云边缘。对比地闪频数和雹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可以发现,降雹均出现在风暴的成熟阶段,小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小,大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大,且正地闪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