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792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54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以台风“Lipee”为例,开展了集合最优插值(EnOI)同化HY-2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SWH)资料的台风浪数值预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HY-2卫星高度计波高资料结合EnOI方法进行同化,可有效改善海浪初始场质量,同化对绝对误差的改进可达15%,均方根误差改进14%。同化对预报误差、均方根误差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其中在0~24 h预报时效内的改进最为明显,绝对误差可改进12%,均方根误差改进13%。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海洋预报、同化提供参考,而且可为进一步加强HY-2卫星高度计资料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影响舟山岛的台风浪特性,基于舟山岛东北部沿海水域深、浅水两个测站同步测量的6个台风过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了两测站的波参数变化和谱变化特性,探讨了波浪变化的原因。研究显示:①灿鸿过程的深、浅水站最大波高均大于其他5个台风浪过程;②多数台风浪过程深水站波向主要为东及东南东向,而浅水站主要为东、东北东及东北向,水下地形对波向变化起主要作用;③不同路径台风对两测站谱型有明显影响,灿鸿、巴蓬、黄蜂和天鹅过程的波浪在两站以双峰谱为主,苏迪罗和杜鹃过程深水站波浪以单峰谱居多,浅水站则多峰谱多于单峰谱。研究成果对沿海建筑物的设计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现今二维粒子图像测速(PIV)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PIV测量结果对紊流及水流和泥沙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分析了二维PIV中三维涡旋的可测性。结合涡旋识别的旋转强度方法、坐标旋转定理和紊流经典Burgers涡模型,推导得出:二维PIV能否检测出三维涡旋,主要受涡旋环量和旋涡与测量平面之间的倾角两个因素影响,且仅当涡旋环量大于某一特定值(为倾角的函数)时,三维涡旋才可以被测量出。利用广泛使用的直接数值模拟(DNS)槽道紊流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该条件下倾角和环量的相关曲线与拟合方程;结合环量概率密度累积分布可知,在常规二维PIV实验中,涡旋被测量出的概率越大,相应的倾角也越大,其中以90%、50%和10%的概率被测量出的三维涡旋与测量平面间分别呈20°、11°和5°的倾角。  相似文献   
994.
利用二重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5年7月28—29日的一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此次低涡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M5模式对此次低涡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出的位势高度场分布和涡度场结构与实况基本吻合。此次高原低涡具有同热带气旋相似的涡眼(空心)结构和暖心结构。在流场上,高原低涡在涡眼区下层表现为辐散下沉运动,上层为辐合上升运动;而在涡心四周下层表现为辐合上升运动,上层为辐散下沉运动;在涡度场上,高原低涡下层为正涡度区,上层为负涡度区。  相似文献   
995.
临汾、侯马地震台水管仪、垂直摆倾斜数字化观测资料常记录到不明原因的震颤波,影响时段短则2—3天,长则10天到数月,主频段集中在0.01—0.08 Hz,观测振幅(2—6)×10-3″。分析认为,该高频震颤波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台风、近海及中国台湾海峡的海风干扰,少部分来自远震震前形变,极少部分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996.
In August 2009, the typhoon Morakot, characterized by a cumulative rainfall up to 2884 mm in about three days, triggered thousands of landslides in Taiwan. The availability of LiDAR surveys before (2005) and after (2010) this event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the topographic signatures of a major typhoon. The analysis considers the comparison of slope–area relationships derived by LiDAR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s). This approa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distinguish hillslope from channelized processes, as a basis to develop landscape evolution models and theories, and understand the linkages between landscape morphology and tectonics, climate, and geology. We considered six catchments affected by a different degree of erosion: three affected by shallow and deep‐seated landslides, and three not affected by erosion. For each of these catchments, 2 m DTMs were derived from LiDAR data. The scaling regimes of local slope versus drainage area suggested that for the catchments affected by landslides: (i) the hillslope‐to‐valley transitions morphology, for a given value of drainage area, is shifted towards higher value of slopes, thus indicating a likely migration of the channelized processes and erosion toward the catchment boundary (the catchment head becomes steeper because of erosion); (ii)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 along valley profiles tends to decrease progressively (the valley profile becomes gentler because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fter the typhoon). The catchments without any landslides present a statist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slope–area scaling regime. These results are interesting since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multi‐temporal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y derived by LiDAR, we demonstrated that a single climate event is able to cause significant major geomorphic changes on the landscape, detectable using slope–area scaling analysis. Th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about landscape evolution under major climate forcing.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7.
应用GPS探测的可降水资料PWV对香港地区2013年遭遇的两次台风中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表明,GPS/PWV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不同距离台风影响强度,尤其是气压变化。远距离台风,PWV呈现明显的震荡性变化,波动性更强,且震荡程度与降雨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近距离台风,PWV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变化,增湿过程与台风影响时间及距离存在某种关系,PWV短时间内急升变化幅度能较好地反映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998.
2012-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干旱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种资料从大尺度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热带海表温度、北极涛动、平流层极涡等方面分析了2012-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 西南水汽输送偏弱、高纬度地区南下冷空气路径偏东、冷暖空气难以在西南地区上空交汇, 是此次持续干旱的直接原因。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大都受平直西风气流控制, 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偏高, 不利于这些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特别是冬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持续偏高, 使得菲律宾地区上空低层反气旋异常环流增强。这些都导致了西南向水汽输送偏弱。此外, 北极涛动异常变化对西南地区的干旱也有重要影响, 北极涛动持续处于负位相, 不仅使南支槽减弱变浅, 西南水汽输送减少, 还导致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弱, 使北方南下冷空气主体偏东。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变化在各个高度的位势高度场和位势涡度场上都有体现, 其变化对冷空气的强度及路径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登陆台风“罗莎”中云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007年16号超强台风“罗莎”为个例,利用耦合了双参数混合相云降水物理方案的 GRAPES中尺度模式对其进行模拟,并结合实况雨量、雷达及卫星资料分析了本次台风暴雨的结构及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和不稳定的温度层结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台风云系的北部和东部,在模拟时段内6小时累积降水最大值超过100 mm。积分固态水含量与液态水相当,说明冰相粒子在形成降水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CloudSat卫星探测结果来看,强对流发生在台风眼周围的云墙中。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台风东北部的强降水属于对流云降水,最强上升气流出现在0 ℃等温线之下的暖区;西南部的降水强度比较均匀,强上升气流出现在高层冷云中,有利于冰粒子的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00.
陈文  魏科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3):272-285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年际和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冬季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变化存在反相关的振荡关系,这种年际振荡一方面影响了北半球环状模的位相,另外一方面导致了东亚地区的气候异常。当有异常强的低纬波导时,一般对应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增温;反之当有异常弱的低纬波导时,我国东北和华北温度则普遍偏低。研究还表明,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与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关系显著地受到热带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只是当QBO处于东风位相时,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才与东亚气候异常有显著的关系。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准定常行星波的变化与平流层极涡的低频变化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通过和行星波的相互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影响到对流层的短期气候;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对对流层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东亚地区非常显著。由于平流层变化通常维持时间长,并且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领先于对流层,因此这为东亚冬季短期气候异常的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