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71篇
地球物理   342篇
地质学   742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01.
本文基于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上地幔包体的岩石学与地质压力计研究,结合地球物理测涤资料与高温高压下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实验成果,提出了华北大陆三个地区(河北平原、太行-五台、鄂尔多斯)的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讨论了界面性质及其演化。在强调v_p、vb、σ结构与岩石学结构共同约束的基础上,有效地识别了不同地区硅铝质陆壳在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和上地幔低速层或矿物相转变等特征。本文提出壳-幔岩石学结构及其演化,密切地与陆壳主要形成时期的太古-早元古构造岩浆事件相关,又与显生宙构造岩浆事件对它的改造程度有关,壳-幔岩石学结构是我们追索大陆的构造性质及其演化的一个重要记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了10km深度内的上地壳构造以及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的分布。提出华南造山带以低密度上地幔为特征,它可能与上地幔的改造有关;四川盆地具有较高的上地幔密度,为未经改造的原始地幔。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分界线与上地幔密度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布格异常、地表岩石密度和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反映内生成矿作用深部标志的密度倒转区,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3.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4.
We use telluric and magnetic data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recorded in Europe, Australia and North America to study the magnetotelluric tensor in the 6h–24h period range. We use associate directions and we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deviation of telluric currents. We thus obtain for each observatory reliable phases and apparent resistivity valu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ighbouring stratified substratum. It appears that the values obtained in the four European observatories (Saint-Maur, France; Ebro, Spain; Toledo, Spain; Nagycenk, Hungary) give similar results and that these resul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either in Tucson (USA) or in Watheroo (Australia).Using Bostick transform we interpret these phase and apparent resistivity values in terms of conductivity of the upper mantle. We discuss then the conductivity heterogeneities in terms of change either in temperature, or partial melting or percentage of fluids of the upper mantle: at depths of about 300 km, the upper mantle appears to be 100 °C hotter under Australia than under Europe; the probable presence of fluids at depths about 100 km in the southwestern North America upper mantle appears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observed conductivities. All these conductivity values are coherent with tomography results from Woodhouse and Dziewonsky: high (low) conductivities are cohernet with low (high)seismic wave velocities.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海城地震区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1.震区所处的辽南地区,其地壳是由高速与低速相间的成层介质组成,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纵向和横向都是不均匀的,且被深大断裂切割为若干块体;2.本区地壳按其界面分布特征可分为上层地壳、中层地壳和下层地壳;3.本区地壳介质在纵向及横向上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4.海城地震震源区位于耿庄——海城上地幔局部隆起东侧的中层地壳上部。  相似文献   
106.
广西南丹地区泥盆纪台间海槽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为主,富含浮游生物竹节石等,是一套受基底构造控制的并受其两侧碳酸盐台地影响的台间海槽沉积。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深水含竹节石泥岩相,泥灰岩相及硅质岩相。台间海槽从益兰期开始出现,其形成和发展在塘丁—纳标—榴江期,封闭可能在早石炭世之后。  相似文献   
107.
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组成、结构及热状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超镁铁质包体的研究,根据地质压力计所估算的包体形成深度、玄武岩浆及辉石岩浆起源的深度等,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组成模式:1.壳幔过渡带;2.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层;3.含有痕量硅酸盐熔体的低速层;4.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层;5.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层。与此同时,根据地质温度计与地质压力计推算资料,作者认为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属大洋地温。与典型克拉通地温相比,低速层位置较浅,上地幔处于过热状态,这与大陆裂谷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08.
2001年和2005年的5月云南分别出现了严重的洪涝和干旱天气。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这两年在大尺度环流形势、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以及ENSO背景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5月对流层中层的东亚槽位置偏西且强度偏强,同时南支槽稳定维持且较强,致使冷暖空气易于在云南地区交汇,这可能是在该地区产生较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形势,而2005年5月东亚槽位置偏东,南支槽较弱,致使云南地区几乎没有水汽来源和缺乏冷暖空气的交汇,这是产生干旱的主要环流形势;同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与云南5月降水也有着较好的关系,2001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早且强度偏强,而2005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晚且强度偏弱,这两年5月的降水差异较大;对水汽分布的分析还表明,2001年5月云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且较常年平均偏大,水汽通量为西南向,且强度较强。而2005年5月云南为水汽辐散区,孟加拉湾的水汽向东进入南海,云南地区非常干燥;从ENSO大背景对其影响的分析可知,2001年5月的洪涝和2005年5月的干旱与这两年的前期海温变化似乎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9.
The Tianjiazhen reach of the middle Yangtze is about 8 km long, and characterized by a narrow river width of 650 m and local water depth of > 90 m in deep inner troughs, of which about 60 m is below the mean sea level. The troughs in the channel of such a large river are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s and local lithology. The channel configur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ifying the height and duration of river floods and erosion of the riverb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roughs in the bed of the Yangtze is considered to be controlled by sets of NW–SE-oriented neotectonic fault zones, in which some segments consist of highly folded thick Triassic limestone crossed by the Yangtze River. Several limestone hills, currently located next to the river channel, serve as nodes that create large vortices in the river, thereby accelerating downcutting on the riverbed composed of limestone highly susceptible to physical corrosion and chemical dissolution. Hydrologic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the nodal hills and channel configuration at Tianjiazhen do not impact on normal flow discharges but discharges > 50,000 m3s− 1 are slowed down for 2–3 days. Catastrophic floods are held up for even longer periods. These inevitably result in elevated flood stages upstream of prolonged duration, affecting large cities such as Wuhan and a very large number of people.  相似文献   
110.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2007,14(4):1-17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km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