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3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495篇
测绘学   1428篇
大气科学   704篇
地球物理   635篇
地质学   1062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654篇
自然地理   373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372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706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PPGIS及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废料处理选址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应用项目——加拿大安大略省核废料处理设施选址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2.
城市钻孔数据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基于钻孔数据的城市地下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实现过程,提出了基于钻孔数据三维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钻孔数据管理和层序分层方法,还介绍了软件的模块组成及应用实例。建立的软件实现了对城市钻孔数据的三维建模、可视化分析和科学管理,具有丰富的二维成图和三维显示功能,实例的应用也说明本软件是分析城市第四系构造格架和演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3.
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家熙  葛晓立 《地质通报》2005,24(8):710-714
通过苏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实施,对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城市土壤的主要污染区域分布于东南居民生活区、西部工业区、东部木材加工厂集中区及公路干线一带;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等。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分区特点和分布面积大小,确定土壤环境地球化学采样密度和测试项目是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4.
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人类高强度活动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特点和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探讨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计算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控制目标反推模型"(COIM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控制断面径流量计算、控制断面水质指标计算、控制目标方程和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以郑州市为应用范例,介绍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应用及水环境调控对策制定.  相似文献   
75.
公路和城市街渠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研究机动车尾气扩散规律,可为公路建设,车流量控制,街道大气污染的监测、评价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公路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回顾,详细论述了高斯模式、数值模式、统计模式等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了几种典型模式的性能优劣及其各种条件下的适用性。随后对城市街渠峡谷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型进行专述,指出了街渠峡谷模式研究的难点在于街渠流场模拟,介绍了国外最新街渠流场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当前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存在的主要困难,展望了其解决途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6.
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2002牟夏季高温期间合肥市城市小气候考察的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以及热岛强度的历史变化。结果表明:1)合肥市夏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与冬季明显不同,夏季晴天一天中热岛强度只出现一个峰值,其基本特征与Oke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模式曲线非常相似,而冬季与高纬地区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市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接近。这反映了冬、夏两季人类活动、能源消耗量的不同;2)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合肥市热岛面积、分布形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主要分布特征和强度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77.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于城市建筑及人们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热岛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为了精确细致地描述其时空分布,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城市热岛现象,主要归纳为:气象站法、定点观测法、运动样带法、遥感测定法以及模拟预测等.最后,认为各种测定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多种测定方法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78.
从一般的热力学原理或其它自然原理对唯象关系所强加的限制,能够演绎出大气系统的一系列热力学性质。利用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导出了湍流K闭合理论中湍流交换系数同唯象系数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大气系统热量湍流输送同水泡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还导出了湍流强度同速度和位温梯度的关系,从而证明速度和位温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是湍流之源。并证明湍流强度定理,不可压缩气体和各向同性湍流大气中,湍流强度正比于速度与位温梯度的标积。进而证明大气涡旋定理,位温的切变将导致涡旋运动或各种环流运动,速度涡度等于速度同位温相对梯度的矢积。展现了线性热力学在大气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re-establishment of a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in the Greater Copenhagen Area in 2000 (Greater Copenhagen Authority) is not to be seen as a return to the kind of regional, coordinative authority (Greater Copenhagen Council) that was abolished in the Thatcherite climate of the 1980s. Throughout the 1980s and 1990s new forms of urban governance, entrepreneurialism and a higher national priority to the capital region were introduced, which change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new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is operating. This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generations of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points to the fact that typologies of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such as the one put forward by Sharpe (1995), often lacks analytical cogenc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80.
Traditional model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no longer adequate to describe current metropolitan transformations. These are now at the centre of a debate concerning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n Italy, delays in resolving problems of urban and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despite the legal framework provided by Law 142/90, have weighed heavily on the larger urban areas of the country: Rome, Naples, Milan, which have not been able to tackle the issue of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Recent legislation, while not providing a pre-defined institutional solution, allows separat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o collectively establish metropolitan institutions of `variable geometry'. The Milan urban area is not one city, but a system of mutually-dependent cities, linked to each other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by a transport network still requiring much investment. The vitality of its economic structure (especially its small firms) is held back by seriously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and low external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may boast `historic centrality' but the most interesting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is to be found on the periphery and i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it, in the recovery of derelict industrial areas and dormitory towns establish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especially to the north. Recovery of derelict areas, green areas, and better transport links within the urban area an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re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Greater Milan'. In this situation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the most appropriate political strategies involve negotiated planning.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