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33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0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19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51.
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太阳辐射、季风和地形是影响南海环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南海环流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南海环流的平均状态、南海暖流、南海中的局地涡旋、南海暖池、黑潮与南海水的交换、地形对南海环流的作用以及南海水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等;最后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2.
“7·20” 华北和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思雄  孙建华  鲁蓉  傅慎明 《气象》2018,44(3):351-360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深(并切断)与低层江淮暖性倒槽叠加,快速发生发展成为一深厚的气旋,出现了高低空系统的耦合。有一支暖(湿)输送带自南向北推进至关重要,源地可追踪至南中国海等低纬度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先后经长江、黄淮至华北,有明显的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2016年的"7·20"暴雨和2012年"7·21"暴雨均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但其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前者强烈对流活动稍弱于后者,降水趋势平稳,然而由于其大尺度强迫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仍然较大。本文主要集中于一些事实的分析,对于该次暴雨的机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3.
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超  崔春光  蒋兴文  王晓芳  赖安伟  汪小康 《气象》2018,44(9):1117-1135
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河谷地区诱发生成的一次短时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围绕特殊地形对局地降水增幅的作用机制展开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是在长江中下游特殊的中尺度地形影响下,配合东移西南涡前部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两者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局地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增幅显著。之后,通过研究单一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发现,大别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提升局地降水增幅,扩大强降水范围;幕阜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削弱降水增幅,缩小强降水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上述单一地形影响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出,大别山脉的地形作用有利于局地强降水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以及降水区近地面层冷池的维持和增强,有利于提升局地降水的增幅。而与大别山脉对局地降水作用效果不同,就幕阜山脉单一地形而言,地形对偏南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局地强降水期间进入降水区的水汽通量,继而对局地降水的增幅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研究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时发现,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皖南山地,以及幕阜山脉和皖南山地之间的狭窄河谷地形共同构成的类似"喇叭口"地形,其产生的狭管效应,使进入地形区内的偏南气流辐合加强,而幕阜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区,作为偏南气流从幕阜山脉东侧绕流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有效保证了强降水区域内充足的正涡度平流输送,上述有利的地形组合配置对于局地降水发展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赵玲  齐铎  李树岭  张月 《气象科技》2017,45(1):102-107
探讨了黑龙江省2000年以来浓雾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秋季浓雾异常环流特征和环流分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浓雾春季和冬季少,夏季最多,但多发生在山区,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的浓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季,其中10—11月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均发生在2010年以后。黑龙江省秋季浓雾多发生在暖湿空气较强的环境条件下,根据500 hPa高度场和距平场特征把秋季偏暖背景下浓雾发生的主要环流型分为西低东高型和纬向型,黑龙江省中低层正高度距平、850 hPa距平风场上反气旋环流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偏北偏强等异常环流特征对浓雾中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变化特征及其对与TCs活动有关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年际变异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然后,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通过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影响TCs活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了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和TCs活动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6.
本文针对大量车辆的位置定位及其信息管理等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具有广泛扩展性的车辆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基于GPS与GPRS的系统实例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57.
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7 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选择土壤氧化物迁移系数、硅铝铁率、活性铁与全铁之比、活性锰与全锰之比、Ba值、β值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角度深入探讨了河南省伏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该界线大约在海拔950 m左右。  相似文献   
158.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变化的花粉化石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里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化石记录表明,东北科尔沁沙地在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阶段夏季降水量曾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沙丘上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均获得了繁茂的生长,花粉沉积速率明显上升。作者推测,在中世纪温暖期中,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夏季温度可能暖于今天,这可能通过增强夏季风环流使中国东北夏季雨量增多,为沙丘植物茂盛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9.
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OLR,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wind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zed data sets for 1982-1996, the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 pool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Asian monsoon region during E1 Nino and non-El Niño years are studied diagnostically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caus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 emanates from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to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via the Aleutians in summer of the El Niño years. In the non-El Niño years, however, the ASM-related teleconnection pattern stretches northward and westward from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exerting its influences mainly on the circulation over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rather than that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Evidences also show that the anomalous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leads to the East Asia/Pacific(EA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during the non-El Niño years.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teleconnection in the 500 height field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 pool convection disappears in the El Niño year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between the El Niño years and the non-El Niño years suggest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ASM and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warm pool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e most energetic weather events in boreal summer, are intertwined and interactive with other global-scale circulation in different ways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60.
渤海湾盆地盖层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蒋有录 《地质论评》1999,45(1):26-31
根据渤海湾盆地部分天然气藏的统计资料,分析了盖层的空间展布,厚度和类型对其封闭能力和天然气分布的影响,提出了盖层临界厚度的概念,研究认为,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层系天然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盖层的效应造成的。气藏直接盖层厚度与天然气富集程度有一定关系,对于成藏条件相似的众多天然气藏,直接盖层厚度与气柱高度及储量之间不同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存在一个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