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33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01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19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1.
杨明慧  兰朝利 《地质学报》2012,86(8):1198-1209
在中国古亚洲域沉积盆地火山岩储层母岩年代和岩性、储集空间类型以及火山岩岩相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中国古亚洲域火山岩储层的母岩发育年代西早东晚,西部的准噶尔、三塘湖和吐哈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的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东部的松辽、二连和海拉尔盆地发育中生代陆相中酸性流纹岩、安山岩。火山岩原生储集空间包括气孔、孔洞以及冷凝收缩裂缝等;次生储集空间包括各种溶蚀孔及构造裂缝、风化裂缝等。火山岩岩相可分喷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中基性岩类多以溢流相开始,相序类型为溢流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中酸性岩类多以爆发相或火山通道相发端,主要相序为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溢流相一般发育原生气孔、构造缝;爆发相多为粒间孔,而侵出相以角砾间孔和原生裂缝为主。火山岩储层的差异受多因素影响,包括岩性岩相、喷发环境以及后期构造、成岩作用等。前者奠定火山岩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和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后者则改造储层的储渗性能。  相似文献   
2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黄河中游2013年7月21-22日的致洪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是本次过程降水强度大和降水集中的主要原因。中尺度雨团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对应,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冷空气扩散补充相对应。第一次冷空气扩散,促使长武站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第二次冷空气补充,促使北洛河流域、无定河流域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形成并维持。2)暴雨过程发生前,其上空存在干暖盖的结构特征,是能量积累及位势不稳定层结结构建立的关键;暴雨发生过程中干空气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云团起激发作用。3)暴雨、大暴雨发生过程中水汽的垂直输送明显,暴雨区上空1000-100 h Pa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13.
复杂地形下雷暴增强过程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陈双  王迎春  张文龙  陈明轩 《气象》2011,37(7):802-813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和动力场,并结合多种稠密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09年7月22日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在山区和平原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程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不明显,对流前期地面弱冷锋,是此次雷暴新生的触发机制,高层冷平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是本次雷暴增强的必要条件。雷暴从河北北部移进北京西北山区后,在下山和到达平原地区时,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发展增强阶段。雷暴第一阶段下山增强,地形强迫起着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形斜坡使得雷暴冷池出流下山加速与稳定维持的偏南气流形成了强的辐合区;(2)地形抬升使得偏南暖湿入流强烈地上升,从而加剧了对流的发展;(3)地形抬高了冷池出流高度,使得出流与近地面偏南气流构成随高度顺转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得雷暴前方的动力和热力不稳定增强。雷暴第二阶段在平原地区再次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完好的雷暴到达平原地区后,其冷池与低层暖舌在城区(朝阳地区)的对峙,产生了强的扰动温度梯度;强的冷池出流与势力相当的偏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并与下沉气流在较长时间内共存;冷池出流形成的负涡度与低层切变产生的正涡度达到近似平衡状态。运用RKW理论,三者导致雷暴前方低层的辐合抬升最强,最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发展。  相似文献   
214.
一次连续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0年6月24-27日牡丹江地区的连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总结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高空稳定的大陆暖高压、辐射增温、下沉绝热增温、850 hPa有24℃以上的暖中心、高温出现前一天14:00气温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5.
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冷暖年的感知偏差及人群分异.发现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与科学事实比较符合,由于对变暖转折年代更敏感,因而对变暖的确认度在一些时段与科学事实在变化程度或幅度上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乡村人群对极端冷暖年不如对趋势感知的准确度高.经验积累影响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16.
2008年加拿大海盆次表层暖水的精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勇  赵进平 《海洋学报》2011,33(2):11-19
自2004年以来,在加拿大海盆频繁发生的次表层暖水(near surface temperature maximum,NSTM)现象是北极快速变化响应的事实之一.采用2008年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和西北冰洋联合研究计划与美国波弗特环流观测系统计划2008年航次的CTD数据以及冰浮标ITP18数据,对加拿大...  相似文献   
217.
无锡站年际降雨趋势、特征与预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近年极端灾害性气候频发的现状,对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变化趋势、历史演变特征和近几年水文预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间呈现出干旱—湿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具有水文旋回的性质,在太湖地区有代表性,可作为该时段的降雨预报模型;该模型打破了年际降雨无规律的传统思维定式,与历史演变法相结合,能提高预报效率与精度;水文旋回的发现和降雨预报模型的建立,可推动水文气象长期预报与气候展望研究。  相似文献   
218.
极地冰盖深部“暖冰”层钻进时,由于冰层的温度较高,接近甚至达到冰的压力熔点,回转钻进时产生的切削热量极易使冰屑融化,导致机械钻速慢、取心率低、卡钻事故频发。钻压、转速、切削具结构等参数均对切削热量有一定的影响,有必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对切削热量进行测试,从而为设计切削具结构、优化钻进参数组合提供理论依据。以XY-1型岩心钻机钻进系统为平台,利用无线信号传输原理设计了冰层回转钻进切削热量测试实验台。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能够准确测量钻压、扭矩、切削温度等参数,可用来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19.
风切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淋淋  孙建华 《大气科学》2016,40(2):324-340
采用我国实际观测的探空作为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的理想试验的背景场,分别改变整层、低层和中层的垂直风切变,研究其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整层垂直风切变对对流系统的强度和组织结构影响最显著,增加整层垂直风切变,对流强度增强且易组织成线状,减小整层垂直风切变,对流强度弱且呈分散状态。从垂直速度、水平风场、散度场和冷池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了其影响的机制:(1)风切变增加,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的相互干扰减弱,有利于垂直速度的维持和增强;(2)垂直风切变增加造成水平涡度增加,扭转项的作用分别使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3)垂直风切变增加,冷池强度和高度增加且集中在系统后部,使系统线状组织性增强。研究还发现,增加垂直风切变造成近地面大风和降水增强,且强降水出现在大风之后,这主要是因为在对流发展阶段上升运动与下沉运动互不干扰情况下,强下沉运动造成的近地面大风,而成熟阶段上升运动不断增强或维持造成雨水比湿不断增加形成强降水。  相似文献   
220.
“尤特”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正泉  林良勋  沙天阳  杨国杰 《气象》2014,40(12):1507-1512
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后给广东带来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对流降水特征十分显著。文章分析了"尤特"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背景,重点讨论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层结问题。发现低空急流向广东输送强的暖平流,是广东大气层结不稳定得以持续维持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空急流本身并不是"暖"的,当"尤特"趋向陆地时,陆地上的暖气团在"尤特"环流强迫下向南传播扩散,低空急流穿越这一暖区时温度升高才具备"暖"的特性。温度诊断方程结果进一步证实这一点。通过个例反查,在许多登陆后造成连续强降水的台风过程中均发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台风登陆引起环境温度场的演变以及与低空急流的配置需引起业务预报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